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细菌化石揭示地球环境演化奥秘

2024-04-18 12:13:24    科技日报

细菌化石是指保存在岩石中的古老细菌遗体或其活动留下的痕迹。4月15日,记者从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获悉,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合作,在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清江生物群中发现了多细胞结构的清江丝菌化石,该化石是丝状硫酸盐还原菌化石。研究人员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重现了硫酸盐还原菌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历史。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于《科学通报》(英文版)。

此前,除了少数有特殊形貌的蓝细菌化石和趋磁细菌磁小体化石,在古老地质记录中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硫酸盐还原菌化石。科学界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演化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也没有明确认识。

“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类在厌氧条件下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利用硫酸盐氧化有机碳来获取能量,并在此过程中将硫酸盐还原,产生代谢产物硫化氢。”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大学教授张兴亮告诉记者。这些细菌是地球硫循环的关键推动者,通过还原硫酸盐参与到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影响硫在不同价态和形态间的转化。同时,它们也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甲烷氧化等过程,从而调节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和海洋内部的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团队根据化石证据和谱系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提出硫酸盐还原菌与地球氧化事件协同演化假说,认为脱硫细菌门首先在24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期间发生辐射演化,约8.5亿年前演化出丝状种类;在新元古代末期,地球第二次氧化事件导致海底广泛氧化,丝状种类约在5.6亿年前获得传导电子功能,硫酸盐还原通路逆转,演化成可以跨越氧化还原界面,一端在还原带氧化硫,另一端在氧化带还原氧的电缆细菌。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金华介绍,这项研究借助了多种高分辨率、高精度显微和微区原位分析技术,是国内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探究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的首次尝试,对融合利用显微学和基因组学等最新技术、促进地学与生物学前沿交叉、探索解决地球与生命协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王寅炤认为,这项研究能够为科学家探讨“生命在火星等其他行星上的存在、演化的可能性研究”提供参考,为人类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记者马爱平)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国成功发射四维高景三号01星
下一篇:给探测器装上国产“眼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