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唤醒”沉默的基因 新方法揭秘微生物“生命暗物质”

罗云鹏 朱诗颖    2024-04-18 11:55:58    科技日报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种天然产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它们的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

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这些“生命暗物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合成所)研究员罗小舟,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杰·基斯林及深圳湾实验室化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唐啸宇联合在《自然·代谢》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利用泛基因组分析技术,在链霉菌属中鉴定了597个基因。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关键途径,能显著提升链霉菌的天然产物产量,并产生具有药物潜力的新化合物。这一成果对开发新型抗生素以及提高天然产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评价道,“这项成果不仅激发了我们重启微生物天然产物‘暗物质’生物合成的兴趣,也为合成生物学在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策略。”

建立“细胞工厂”产量新策略

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主要微生物之一。作为放线菌门类中最典型的一类,链霉菌是已知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最丰富的微生物之一,被称为“细胞工厂”。

“为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链霉菌可以进化出大量次级代谢基因,以基因簇形式生产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来抵抗外敌和抑制竞争者。”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助理研究员王欣然介绍,相比其他微生物,链霉菌中的次级代谢基因簇更多,不同菌株间能力差异也很大。

在研究团队看来,如果能找到产生生物活性物质能力有差异的链霉菌菌株,并研究哪些基因可能与活性物质的高产共同进化,就有望开发出改造链霉菌促进产物合成、激活沉默基因簇的新方法,进而揭秘微生物代谢“生命暗物质”。

然而,与大肠杆菌、酵母等微生物相比,放线菌的遗传改造技术并不成熟。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菌株的遗传物质、生活环境、代谢物质等进行调控,并鲜有通用策略来提高不同天然产物的产量。

对此,罗小舟团队花了将近4年时间,利用泛基因组分析技术系统分析整个链霉菌属的基因组,跳过了对放线菌单个菌株的研究,聚焦种群规律,建立了囊括20余种不同放线菌菌株的公共操作平台,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发了普适性的改造方法。

罗小舟表示,“这一方法绕过了传统基于机理研究所耗费的时间与人力成本,为开发适用于多种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产物生产改造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并加快了揭示天然产物合成未知领域的进程。”

找到提升产量关键途径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泛基因组分析技术,鉴定了与聚酮化合物基因簇共同进化的597个基因,并发现其中由辅酶吡咯喹啉醌(PQQ)合成的基因簇是链霉菌在合成天然产物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白林泉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孙宇辉教授合作,在链霉菌菌株和工业放线菌菌株中引入PQQ生物合成途径后,研究发现至少有16385种代谢产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其中包括庆大霉素、安丝菌素在内的36种已知天然产物,有望运用于菌剂、抗真菌剂和抗癌剂等。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还观察到新的代谢产物产生,其中一些甚至具有潜在的抗生素活性和临床感染菌株活性。

“这证实了,引入这一新途径使得链霉菌中一些沉默的基因簇被‘唤醒’,激活了链霉菌中未被发现的潜在代谢途径,为新型抗生素等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罗小舟说。

此外,该研究通过深入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分析发现,PQQ生物合成途径的引入还增强了多种天然产物的合成效率。

“未来,我们将利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链霉菌中已发现的597个共有基因进行自动化分析,并将随着更多基因功能的表征,深入探讨各个基因对天然产物的增产和激活机理以及和抗生素的联系。”罗小舟介绍,团队还将持续推进菌株的开发改造工作,探索链霉菌在生产抗生素和天然产物等方面的产业应用。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国成功发射四维高景三号01星
下一篇:给探测器装上国产“眼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