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用现代科技讲好“龙门故事”

 张莹莹    2024-04-16 11:59:29    中国文化报

4月初的河南洛阳,惠风和畅,春意融融。4月1日至2日,“2024港澳暨东南亚媒体中原行”大型系列采风活动走进洛阳龙门石窟和龙门石窟研究院,以“探寻龙门石窟千年文化奇迹”为主题,探秘新时代石窟寺文化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阐释的龙门答卷。

龙门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其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镶嵌”在东西两侧的香山和龙门山上,巍峨壮观。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正以全新方式向人们讲述着“龙门故事”。

龙门石窟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介绍,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在三维数字化建设方面,立足高精度数据库建设,助力石窟寺保护利用。

龙门石窟的数字化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年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开展的“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现已完成80%以上窟龛的三维扫描工作。

从2021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将三维数字技术运用于流散文物的寻探确定原位、虚拟复位研究展示中,根据流散文物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复位复原研究展示。目前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已完成火顶洞菩萨头像等3件流失海外回归文物、奉先寺北壁佛首等4件流散文物数字化模型与石窟残存造像的“身首合一”,并通过3D打印进行复位展示。

除了文物复位,数字技术还助力石窟的色彩复原工作开展。壁画和彩绘是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石窟中的许多壁画已经模糊不清。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科技考古和艺术再现等手段,完成了部分壁画的色彩复原。如通过洞窟三维扫描、精准测绘数据、模型建设、色彩现状调查研究分析等,对宾阳中洞藻井进行了色彩复原研究,再现了龙门石窟石刻艺术造像的彩绘精华。

在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龙门石窟还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位于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的一尊观世音像,因其窈窕婀娜的身姿、细腻流畅的雕刻,被誉为“最美观音像”。可惜的是,最能体现造像神态的发髻以下至鼻子以上部位被损毁。如今通过AR技术,观众可以一览完整造像的风采。

“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次实践。”王建华表示,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龙门石窟的文化价值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拓展,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之路将越走越宽,古老的“龙门故事”也将以更加生动、精彩的方式呈现给世界。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勿让AI成学生“作业神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