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近期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以及其他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对太阳暗条爆发前兆以及爆发过程进行详细研究,探讨了太阳活动区暗条爆发初发的物理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上。
太阳暗条是太阳大气中最为壮观的结构之一,它们由低温且稠密的等离子体组成,并且悬浮在太阳日冕当中。这些结构的爆发往往会导致太阳风暴产生,如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大尺度太阳波动现象等。太阳暗条是太阳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如何失衡从而导致激烈爆发,一直没有统一的答案。研究人员进行太阳爆发初发机制的研究,不仅可进一步理解太阳爆发触发的物理机制,对太阳爆发的预报也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活动区NOAA 12680中倒U形暗条2017年9月12日的爆发过程,云南天文台王金成博士及其合作者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和日地关系天文台的观测数据,从两个观测视角详细研究了其爆发前相关活动的物理过程。他们发现,在U形暗条爆发前发生了两次类喷流活动,并都展现出解缠的运动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研究人员认为这两次类喷流活动,是新浮磁流引发暗条束缚类型磁场与背景开放磁场之间的重联导致的,从而释放束缚类型的磁场。在临近暗条爆发时,还有一些运动物质从两次类喷流增亮处喷射出来,表明其与两次类喷流活动有相同的物理过程,并导致释放束缚类型的磁场。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位于暗条上方的磁场强度减弱,这个倒U形暗条的初发过程为新浮现磁流引发束缚类型磁场扰动或者抬升,扰动的束缚类型磁场和背景开放磁场发生磁重联现象从而释放束缚类型磁场,从而导致暗条上方磁压减弱;当束缚类型磁场逐渐减弱到临界值时,强扭缠数的暗条就会抬升从而爆发。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