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淡化海水,如何用得起用得好?

2024-04-03 15:29:48    新华每日电讯

拥有150个海水淡化工程,日产能超230万吨,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取得长足进步,许多沿海缺水城市实现了“咸水酿甘露”,解了城市发展之渴。

世界水日之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访发现,尽管我国一直推动海水淡化项目,但淡化水在一些地方价格仍然偏高,“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成为制约海水淡化水规模化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海水淡化,咸水酿甘露

渤海湾畔,8条热法海水淡化生产线,并排矗立于电厂之中。这是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向市政管网供水的海水淡化项目。

“经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滨海监测站检验,企业生产的淡化水106项指标全部符合甚至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产生的浓海水引至附近盐场,综合利用,实现了零排放。”国投北疆电厂海水淡化项目运行值班员孟凯东说。

国投北疆海水淡化工程产能20万吨/日,是2005年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以电厂余热为能源,采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提取淡水。2010年10月这一项目接入市政管网,目前为滨海新区居民和附近企业提供淡水。

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进展迅速。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2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0个,工程规模2357048吨/日,比上一年增加500615吨/日,辽宁、天津、山东等10个沿海省份建有海水淡化项目。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的数据显示,我国沿海11个省区市创造了55%的国内生产总值,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7%,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特别是55个沿海地级以上城市中有51个为缺水城市,12个海岛县全部为缺水县,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业内认为,海水淡化是重要优质增量水源,对缓解沿海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保障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是国内较早开发利用海水淡化水的城市,除主要满足工业用水需求外,早在20多年前,部分海水淡化项目就已走向民用。《2022年天津水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该市海水淡化量达到0.36亿立方米,约占当年天津市总供水量的1%。

淡化海水价格仍然偏高

面对日益缺水的困境,“向海洋要水”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解决缺水问题的一剂“良方”。然而,我国淡化水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一位受访专家表示,现在海水淡化水虽然已纳入沿海地方水资源配置,但海水淡化水实行全成本核算,未享受与调水、市政供水同等的投资和运营补贴,与自来水相比,水价仍然偏高,影响其规模化利用,亟待合理的成本分摊和水价形成机制。

多位海水淡化项目负责人给记者算过一笔账:沿海城市居民生活用自来水在补贴后价格基本在5元/吨以下。与之相比,一吨海水淡化水的全国平均成本价在4-8元之间。

此外,淡化水还常常被“误解”。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在分配各类水资源指标时,一般以“淡化水水质容易让管网流红水”等技术问题为由,不给淡化水接入管网的指标,或者将指标压低。“其实这些技术问题是不难克服的。”一位专家说。

海洋变“水库”,淡化水仍然大有可为

2021年印发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

为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发展,此前业内一直呼吁将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的《节约用水条例》对此做出回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资源状况,将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及海水淡化水、矿坑(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对此,专家表示,着眼于未来经济发展和水安全,各地应该科学合理地进一步放宽淡化水入管网的限制,为“口渴”的城市多提供一份水源。

为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水生产成本,业内人士认为,给予海水淡化更好的电价优惠,或者鼓励水电联产,也是降低淡化水生产成本的一种手段。

加大海水淡化宣传推广力度也十分必要。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担心普通群众对于淡化水接受程度不高,海水淡化入户时“非常低调”。一位使用海水淡化水的住户说:“淡化水喝起来‘软’,如果多加宣传,相信会有更多人接受。”

面对一些质疑声音,专家建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通过现实案例,提高公众对海水淡化的科学认知和接受程度。(记者 王井怀 黄江林)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电动汽车助力绿色未来
下一篇:挺立深水勇创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