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端牢中国饭碗、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还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天然的“大粮库”。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开发森林食品,对于丰富食物供给体系、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发森林食品在空间上不占田不争地,避免出现与粮食作物争夺耕地资源的情况,进而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其次,森林食品纯天然、营养高,更加符合现代人食品消费需求。例如,松茸、黑木耳等优质食用菌,红松子、榛子等特色坚果,蓝莓、沙棘等森林食物,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刺五加、黄芪等森林药材能够治疗疾病、改善人体机能。再次,向森林要食物,折射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挖掘丰富食物资源,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随着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森林质量明显改善,依托森林供给食物的基础更扎实、品类更丰富、潜力更可观。
需要看到,开发森林食品虽然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目前,我国森林食品开发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精深加工产业的增值潜力仍在探索阶段,缺乏高知名度的代表性产品。林下作物也多为“人种天养”的传统农业模式,生产采收的机械化程度低,抗灾害能力差,生产周期长,品种改良难度大。为此,建议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加强森林食品科技创新,提升森林食品品质。整合科技创新联盟、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搭建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学研融合平台,创新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科学利用森林和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为森林食品供给提供全链条全过程的技术支撑和服务。着重围绕土地土壤、良种良法、加工工艺等,以种质资源创新等技术为支撑,建立高产稳产优质森林食品品种,重点选育高产、抗逆、稳定的木本粮油、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加强森林食品从栽种、采收到加工全流程技术攻关,切实提高森林食品的供给能力。
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提高森林食品附加值。立足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特色,遴选社会价值大、资源储备足的产品,重点开发森林经济产业链。建设规模化的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打造森林食品高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作用,在保护中有序扩大林下经济规模,加强林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水平,优化森林食品产业布局,加强优质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创意塑造,不断提升生态森林食品供给能力。
开发森林食品生态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森林食品的开发利用,要处理好森林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持续开展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加大对森林资源开发的科学论证。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契机,不断健全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服务等标准体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至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放大绿色有机优势。
强化政策引导,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各级政府支持林下经济的扶持政策,统筹财政资金支持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健全森林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开展特色森林食品展销活动,探索林下经济共建共享共富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的典型模式,不断推动森林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崔宝敏孔艳芳,均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基地研究员)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冯家照、高建进、胡晓军、李玉兰、王洋、龙军、禹爱华、宋喜群、王冰雅、张士英 通讯员 黄传章、李芳艳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