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万劲波 王雪    2024-04-03 10:46:35    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跃升阶段,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的重大突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科技、产业创新加速融合、贯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更加依赖基础前沿领域的交叉、融汇,更加依赖产学研用融通创新、跨界合作。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科技、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链条上环环相扣、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重要环节,虽然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导向,但都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决定着科技创新的供给质量。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科技、产业创新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创新与优化组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培育土壤、创造条件、提供动力,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
  科学发现在科技创新链条上是“从0到1”的阶段,其价值导向是“真实性”。科学是指反映现实世界有关物质、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种现象相互关联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化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往往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通过观测、假定、实验、验证揭示出自然界固有的,但尚未被知晓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科学家作为主体认识自然界客体的探索过程,其研究目标、方法和路径具有不确定性。科学发现是被验证了的知识体系,包含概念、原理、定理、定律等逻辑工具,是“规律”形态的知识生产力。人类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揭示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提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科学发现的主要特征是客观实在性、逻辑完备性、结构完整性和发展动态性。
  科学理论总是不断地被验证、修改甚至被否定,使得被验证了的科学知识具有累积性。科学革命是科学思想的飞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重大科学发现的产生,往往需要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持续积累,历经艰辛的探索过程,才能从量变引起质变。科学发现为技术发明、工程科技、产业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是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的源泉。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会导致相关领域技术突破的涌现,进而传导到更广泛的工程化、产业创新之中。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学高峰,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为强国建设奠定知识根基。
  技术发明在科技创新链条上是“从1到10”的阶段,其价值导向是“有效性”。技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技术发明往往基于显性或隐性的科学规律,依靠科学发现和经验累积推动。技术革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手段的飞跃,源于人类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科学理论的创造性应用,表现为技术的集群式发明与创新,促进重大工具、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提高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奠定技术基础。技术发明缘起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旨在探究新技术、研制新工具、创造新产品。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技术发明可以反哺科学发现,为其提供实验条件,二者之间是一种“道”与“术”的关系。技术发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导向性、结构规范性和功能变革性。
  每个时代的技术发明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密切相关。技术发明是工程科技、产业创新的先导。技术发明在本质上就是直接的生产力,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手段。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产生,会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的技术路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创造新产品、产生新业态、引发新需求。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和迭代升级。我们要加强技术科学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成为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为应对大国科技竞争提供强大的技术体系支撑。
  工程科技在科技创新链条上是“从10到100”的阶段,其价值导向是“实用性”。工程科技介于科学技术领域和经济社会领域之间,使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经济社会的现实约束下实现实用化。工程科技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是将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的媒介和载体,是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的集成转化利用。工程科技以应用为导向,更直接地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同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
  纵观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正是通过工程科技实现了产业变革。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机械化,以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电气化,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以人工智能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智能化,都是通过工程科技架起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连接的桥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我们要贯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工程研制、产业发展,努力锻造精品工程,以战略性工程和产品牵引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是“生产力变革”的核心载体,其价值导向是“先进性”。产业规模、类型、结构和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需求侧看,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投资、消费、出口;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制度变革。应以产业创新提高要素供给质量和效益;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激发经营主体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最后一公里”。新质生产力的“新”,不仅体现为单个环节“新”,更体现为产业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科技的“新”融合。产业集群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空间集聚性,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部署,明确要求“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引擎。各地要结合本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牢牢抓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电动汽车助力绿色未来
下一篇:我国科研团队完成一种新型光刻胶技术初步验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