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月15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金超团队联合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提出一种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移除技术(以下简称碳移除)依赖的地球降温发展路径。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领域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并入选当期封面文章。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是引发地球升温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家们一再警告,1.5摄氏度被认为是全球升温的一个关键阈值,超过这一水平的变暖将给全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碳移除是降低碳排放、给地球降温的重要举措。
金超介绍,按照目前碳排放速度,到2100年温升不超过1.5摄氏度剩余的碳预算可能在未来5年内耗尽。这就需要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快速增长。
该研究利用全球气候变化的综合评估模型,部署了6种不同的碳移除方法:即造林/再造林、生物能源与碳捕集储存、直接空气捕集储存、生物炭捕集、强化岩石风化捕集、海洋固碳,进而模拟不同程度碳移除依赖场景下世界经济、能源系统、土地利用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在6种不同的碳移除方法中,生物能源与碳捕集储存和直接空气捕集储存将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海洋固碳的高成本导致其发挥的作用甚微。全球碳移除的布局应因地制宜,如生物能源与碳捕集储存技术适宜在非洲、亚洲、欧洲以及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部署,直接空气捕集储存技术更适合在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部署。
研究团队成员、留学生杰佛瑞介绍,如果严重依赖陆基生物碳移除方法来实现负碳排放,会对粮食生产和资源使用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因为造林/再造林、生物炭和生物能源作物等碳移除方案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有可能挤占现有的耕地和牧场,给人类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为最低限度利用碳移除实现全球降碳发展目标提供了新路径,明确了人类现在应采用可再生能源、电气化、碳中和燃料、降低能耗等举措来降碳,而不是押注于不确定未来的碳移除实现大规模降碳。(记者陈曦 通讯员张华)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