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科学家对三种不同的南美洲兽脚类恐龙的三个样本进行了分析,表明兽脚类恐龙(一类两足食肉恐龙)可能患有由关节炎或先天性畸形等疾病引发的骨病。研究发现为兽脚类恐龙非外伤引起的病症提供了新证据,同时还表明不同类型的兽脚类恐龙可能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各有不同的易受伤害和易患疾病。相关研究1月31日发表于《BMC生态学与演化》。
国立内格罗河大学的Mattia A. Baiano和同事利用计算机断层(CT)扫描和骨骼组织学分析,研究了三组兽脚类恐龙的遗骸,它们分别来自加氏奥卡龙、迷雾啮王龙和柯氏基尔梅龙,它们均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距今约9000万至7000万年前)的南美洲。三个物种均为阿贝力龙科的兽脚类恐龙,这类恐龙的典型特征是前肢极短,头骨深且有力并常生有骨质装饰部位(如冠、角等)。
CT扫描显示,加氏奥卡龙遗骸尾部的根部有两块融合的脊椎骨,但没有常见的病理特征,如骨刺(骨质增生)或病变。因此研究者认为,这种融合是个体孵化前就已形成的先天疾病。迷雾啮王龙样本也在其尾部中段和近顶端处的两组椎骨中显示出病变,有几节椎骨彼此部分融合,并有骨质增生的迹象。这可能是一例炎症性关节炎。研究者发现柯氏基尔梅龙样本的胫骨有不规则骨形成的迹象,这是兽脚类恐龙体内承重骨骼的一种罕见病症。他们排除了感染的可能性,但无法确切给出导致这种病症的原因。
研究者还查阅了兽脚类恐龙病理学的相关文献,发现不同种类的兽脚类恐龙和不同伤损、疾病之间的关联规律。阿贝力龙科兽脚类恐龙与骨骼炎症(骨髓炎)有正相关关系,表明感染在这些物种中相对常见。暴龙科恐龙遗骸与骨折呈负相关,但与头骨上的咬痕呈正相关,表明这些物种常有打斗等攻击性行为。但在异特龙科恐龙遗骸中观察到的现象则正相反,高比例的骨折表明这些物种的生活方式是积极捕食。
这些发现为理解不同兽脚类恐龙所面临的疾病或伤损提供了新见解。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