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科普职称,让科普人才脱颖而出

2024-02-02 10:02:23    光明日报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如同鸟之两翼,而强化“科普之翼”,助力创新发展,需要锻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科普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很多科技工作者下沉基层传播科学、传授知识,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科学普及正成为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是客观来看,当前科普队伍中,专、兼职人员数量还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总体需求。科普人员全身心投入科普工作还存在种种困难,涉及科普能力、科普渠道等。如何激发科普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盘活存量、提高增量,对于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而建立健全科普人员的职称评定制度,畅通科普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科普人员职称评定一直备受关注。但因为没有专门面向科普工作的职称系列或专业,科普人员只能转投其他专业系列,由此也产生了“专业不对口”“所干非所评”“缺乏专业竞争力”等困扰科普人员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以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普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伴随着职称制度改革的春风,一些地方相继在科普领域开展职称评定工作的探索。2019年北京市开展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审,之后天津、安徽、湖南等地也相继试水,探索出很多切实可行的经验、办法。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支持下,首次在中央单位设立并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经制定标准、发布通知、资格审核、组织评审、公示、审定等程序,评审产生科普专业研究员16人、副研究员22人、助理研究员33人,受到科普人员普遍欢迎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从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直接作用来看,科普专业职称的确立,为科普从业者开辟一条成长、成才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人员投身科普事业,有力调动了科普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评审中我们发现,一位高级工程师以新媒体科普产品策划、大国重器科普可视化等科普工作为主要业务方向,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力较大。但因其业绩成果并不符合科研工作的职称评审要求,职业成长过早遇到了“天花板”。而在这一次评审中,他获评科普专业研究员职称,在科普领域工作多年的成绩得到了认可,极大增强了其从事科普工作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坚定了继续从事科普工作的信心。

从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整体效果来讲,通过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发现并集聚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专门人才,为促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了骨干力量。此次获得科普专业职称的科普人才,他们或在新媒体平台持续发表专业领域内的科普内容,累计粉丝量、阅读量超百万次,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或利用多种手段深度挖掘馆藏标本内涵,组织策划文创产品系列开发,积极支持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让科技走进生活;或利用所在学会优势,有效提升科普品牌活动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线上线下展览展示达数百项,受众超十万余人次,较好提升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或将晦涩的科学论文、最新的科学进展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策划创作多个千万流量级的“爆款”科普短视频,营造爱科学讲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这些科普工作人员涉及领域广、作品形式多样,他们高质量的科普创作与传播活动,对引领科普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科普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变革性等特点,相应的职称评价也面临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的难题。如何建立一套既体现专业技术水平和成效,又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是做好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评审标准既要符合科普工作实际,又要体现“研究员”的学术价值;既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又要把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蕴含其中;既“破四唯”,又“立新标”。

重新审视这次评审,有很多启示。例如,在工作业绩成果形式方面,科普音频视频、科普动漫游戏、科普教材教案、科普展品、科普展览、科普活动赛事、科普讲座报告、科普项目方案、规划及标准等均可作为参评的业绩条件;在突出主责主业贡献方面,网络阅读量“10万+”的优秀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的“直接认定”通道……可以看出,此次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标准充分发挥了导向作用,也为科普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奠定了较好基础。

然而,也应清醒认识到,此次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久久为功,在持续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机制、让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成为科普人员的职业追求方面继续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来讲,一是需要针对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难点和问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听取一线科普工作者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以职称评审为引领,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二是持续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对典型申报案例及评审通过人员进行宣传推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树立优秀科普人才榜样。三是进一步优化扩大覆盖面,拓宽评审渠道,吸引更多科普工作者了解、申报科普专业职称评审,通过取得科普专业职称让科普人才获得身份认同,不断壮大科普专业人才队伍。

未来,将进一步把科普职称评审的标准和办法推广到多地,构建全领域、全层次的科普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全面促进科普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让能干科普、愿干科普的人脱颖而出,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精、覆盖广的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

(作者:李坤平,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人事部部长)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芯片、算法、数据齐发力 构建人工智能自主可控生态圈
下一篇:凹凸棒石基功能吸附材料助力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