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排控政策已成为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举措之一。
我国在甲烷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甲烷排放控制仍然面临统计监测基础较为薄弱、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完备等问题,技术和管理能力亟待提高。“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提升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等基础能力,逐步建立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推广示范”成为业内人士共识。
■ 完善基础数据
我国十分重视甲烷减排和利用工作。政策法规是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的推动力。2023年11月,我国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甲烷减排政策进入新时代。
在甲烷排控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油气行业发布指南,指导企业核算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油气企业积极响应,中国石化承诺到2025年将甲烷排放强度降低50%;中国石油表示,2025年甲烷排放强度比2017年降低62.3%,实现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提出的甲烷排放强度控制在0.2%的目标。
甲烷的检测具有着高度不确定性且存在误差,统计测算的方法和标准都会影响统计结果,这要求我国完善甲烷排放的监测标准,形成国际认可的统一数据标准。
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分会发布的《我国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及核查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数据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是甲烷排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扎实的业务能力是基础保障,如果能力不足,会导致核算流程、监测计划和数据管理等业务水平不一致。”
数据完善是甲烷排控的基础。“梳理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标准发现,存在过于宽泛、不完整或不符合国情等问题,直接套用会导致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 某油气企业高级工程师说,“目前我国相关机制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报告内容和格式不够规范,核查程序和方法不够科学,存在约束范围有限、约束力弱与违规成本低等问题。”
■ 建立动态协调机制
“在我们日常甲烷减排工作中,面临埋地燃气管道甲烷控排难度大的问题。”上述高级工程师表示,“与长输管线相比,下游城市燃气输配管线如同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预判单点泄漏排放量较小,但较为分散。同时,城镇燃气场站数量多,类型多,设施呈复杂、碎片化特点,导致城市燃气场站管理难度大,甲烷排放检测等手段投入成本较高。”
当前,不少企业对于甲烷排放的监测能力不足,不具备开展规模化、可持续、高精度的甲烷排放监测的软硬件条件。
“其实有效的监督管理是达成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政府对油气甲烷排放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手段,导致一些企业存在违规排放或不规范核算等问题。”某油气企业绿色环保业务负责人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部分企业对环保和甲烷控制排放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导致一些企业不重视甲烷排放的监测和核算。
此外,甲烷排控面临审核人员缺乏、标准化的核查能力无法有效保证、第三方核查机构监督机制有待持续完善等问题。“政府、企业与第三方核查机构间没有形成动态可持续的工作机制,造成企业核算流程、监测计划、数据管理等业务水平不一致。” 上述绿色环保业务负责人说。
■ 提升监管能力
针对上述油气行业甲烷排控问题,《报告》建议,应出台国家与地方层级的法律法规制度,形成涵盖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的国家统一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明确规定政府、企业与核查机构三个主体在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各环节中的权利与义务;绘制清晰的工作路线流程图。同时,出台系统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资格审查条例,对其准入条件、退出机制、违约行为等业务条件做出明确要求。
在技术体系方面,应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发先进、可行的测量方法,建立分层级、系统完整的排放监测技术体系。建立第三方核查技术规范,出台核查技术条例,形成核查内容、报告格式、数据规范;研发异常数据的核查技术以完成对错误的提前甄别。
“政府应加大对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的资金与人才支持,建立环保、财政等相关主管部门间的统一协调管理机制。企业应强化排放监测能力与数据管理能力,采用合适的监测技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升监测水平。”多位业内人士建议。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还需要制定明确政策文件,明确油气企业在甲烷排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扩大排控范围,应该推广行业标准和成功案例,把第一阶段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持续推进可行的具体方案。同时,提高监管能力和手段,确保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够有效执行。”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