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团结融合与共同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主题作主旨发言。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博物馆等考察调研,探寻八桂大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生动实践,亲身感受民族团结和谐乐章。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强整体设计、系统谋划,深化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说,广西将以此次论坛成功举办为契机,有形有感有效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为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广西贡献。
多彩文化 精神家园
这是一件敞口、圆唇、斜弧壁的陶片。经过一万年深埋地下,这块陶片被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发掘出来,终见天日。
“我们的祖先真的是用这样的陶器煮蚌壳和螺蛳吃吗?”
“他们是怎么掌握制陶这门技术的?”
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孩子们好奇地问个不停。
甑皮岩遗址是一处距今约12000年至7000年的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蚌勺、万年桂花籽、距今12000年的陶容器等各类遗物标本10000余件,被称为“万年智慧圣地”,诉说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源远流长。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八桂大地,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多彩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当前,广西正加快推进桂林甑皮岩、合浦汉墓群与汉城、靖江王府及王陵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提供重要实物支撑。
走进百色靖西市新靖镇旧州街,民俗风情浓郁,当地民众穿着民族服饰坐在家门口缝制绣球的场景,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小小绣球,绣出了各族群众的新生活,成为当地文化产业致富的“吉祥物”。据统计,旧州绣球的年产量50余万个,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它不仅是广西的文化符号,还是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生动象征。
近年来,广西传承保护绣球、铜鼓、壮锦、花山岩画等民族文化瑰宝,创新开发系列文化和旅游产品,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崇左市江州区第一小学注重培养各族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兰亭序学堂、茶艺学堂、小百灵音乐学堂等“八大学堂”,组建百人山歌队、百人花样腰鼓舞、百人多彩秧歌队、百人铜鼓舞、百人麒麟舞等“五朵金花”宣教品牌,让各族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不断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每讲解一遍就是一次心灵洗礼,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和先烈们用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百色起义纪念馆里,红领巾讲解员韦舒涵把革命先辈领导发动百色起义的历史向众多游客娓娓道来。
连续15年、累计培养800多名红领巾讲解员,百色正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继续讲好革命故事、百色故事。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这首广为传唱的广西歌舞剧《刘三姐》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凝结了几代人的记忆。
广西持续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刘三姐”等特色品牌,一批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精品力作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近年来,广西侨界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举办“广西三月三·乡音播全球”“中华文化大乐园”等系列活动,有力促进了文化交流、增进了国际友谊。
“广西侨联将持续探索更多富含文化底蕴的活动,让传统节日成为连接心灵、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让幸福之花在各族群众中绚丽绽放。”广西壮族自治区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陈洁英说。
当前,广西正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工作,共辑录史料350余万字、图片1300余幅。同时,组织开展《广西文明史》编纂工作。“广西以此为契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努力推动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共同参与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心富说。
共同富裕 幸福家园
一大早,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渠邦村广场上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重头戏——“甘蔗大王”比赛正在举行。
最终,蔗农黄红强以3根甘蔗称重33.7斤的成绩夺冠。
新榨季即将来临,这样的“甘蔗大王”比赛在广西各地正轮番上演。
广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全国三勺白糖就有两勺产自广西。
广西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行业稳产提质降本增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蔗农增收,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把糖业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牢牢端稳中国的“糖罐子”。
2023/2024年榨季,广西全区糖料蔗入榨量5118万吨、增长24.2%;食糖产量618万吨、增长17.3%;蔗农种蔗总收入286.85亿元、增长32.8%。
走在柳州的大街小巷,总能闻到风味独特的“螺蛳香”。
一碗碗筋道爽滑、被辣椒浸红的柳州螺蛳粉,经由短视频走红网络,是响当当的美食界“顶流”。
为将“网红”螺蛳粉变为“长红”名片,柳州提出用工业化理念打造袋装速食螺蛳粉产业,通过建立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申请“柳州螺蛳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螺蛳粉产业园区等一系列举措,让螺蛳粉走向海内外市场。
2023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69.9亿元,寄递量突破1亿件。
柳州市围绕螺蛳粉产业链,以村镇为单位建设养螺基地,配套建设酸笋、酸豆角、腐竹、米粉等螺蛳粉原材料加工基地,带动7万名各族群众持续增收。
9月24日—28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举行。本届东博会展览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共有3300家企业参展,设南宁主展区和桂林旅游展区。集中签约项目109个,其中投资5亿元人民币以上项目93个,制造业项目占69%,主要涉及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储能、有色金属、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和低碳高分子材料、高端半导体化学材料等新兴产业。博览会和峰会的举办,有力促进了广西各民族的开放发展。
近年来,广西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支持力度,2023年累计下达6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转移支付资金1384亿元,全区近8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近三年,广西成功举办金秀、融水、三江、隆林、富川等自治县逢十周年庆祝活动,共协调落实县庆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7.55亿元,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2023年9月,时速350公里的贵南高铁开通运营,“拐了一个弯”进入毛南山乡,环江正式融入南宁、贵阳1小时经济圈,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全镇产业帮扶覆盖率达100%,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1.74万元。”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党委书记蒙佳龙说。
广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部署各方面改革,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改革“一盘棋”加快推动“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在全区部署开展兴边富民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深化产业园区改革发展等四大专项行动,扎实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4篇强产业大文章,打造形成10个千亿元级工业产业集群、4个千亿园区和一批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
守望相助 和谐家园
“广西爱我20年,我爱广西一辈子!”
说这话的人名叫阿斯亚木·艾则孜,来自新疆伊犁。
20年前,阿斯亚木·艾则孜从遥远的新疆伊犁来到广西创业和生活,靠着勤奋和吃苦耐劳,在南宁开了一家“阿斯古丽美食店”。
“古丽”的维吾尔语含义是“花朵”,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阿斯古丽。
前些年,阿斯古丽在经营餐馆过程中,曾经一度陷入困境。南宁市兴宁区望仙坡社区党委书记赵刘芬得知情况后,和工作人员经常鼓励她、帮助她,为她提供职业培训、困难救助、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餐馆步入了正轨,生意越做越红火。
阿斯古丽热心公益活动,慰问养老院、环卫站。在店里开设环卫工人休息站,提供免费茶水,环卫工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店里有时还为他们送上新疆风味小吃。
“我是在广西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要多去帮助别人。”阿斯古丽说。
广西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把民族事务治理同市域治理、基层治理衔接起来,建立“民族之家”和“服务中心”3000余个,帮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在易地搬迁中,以各民族“插花”方式安置16万户、71万各族群众,实现互嵌融合发展。
如今的广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在广西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位居西部地区首位;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920元。
“‘七普’数据显示,广西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占到全区家庭总户数的10%以上,‘十口之家、情融五族’在广西比比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振林说。
桂林市作为国际旅游胜地、多民族聚居区,用心打造民族事务一站式服务平台,解决子女入学、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急难愁盼问题,为各族群众在桂林旅游、就业、落户、融入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展示民族团结和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窗口”。
广西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文旅融合增进各民族感情交融,全区各地加量升级文化旅游品牌活动,新亮点推动旅游市场“热”起来。今年“三月三”假期期间,广西全区接待国内游客2353.91万人次,同比增长25.9%;实现旅游收入约205.42亿元,同比增长37.5%。
广西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跨省区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今年年初广西11个“小砂糖橘”勇闯东北成为全网追捧对象,黑龙江派出了代表团来广西参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并开展实地调研。5月初,广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举办“北疆·石榴情”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活动,广西7名各族师生代表与黑龙江省汉族、满族等70余名师生齐聚齐齐哈尔,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宜居康寿 美丽家园
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3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考核质量排名。
“柳州,‘四连冠’!”柳州市水利局局长左崖喜上眉梢。柳州自2020年起,已连续4年获得全国“水质冠军”。
“四连冠”,凭什么?
“全市上下,万众一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全民共治,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守护碧水清流。”柳州市市长张壮说。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八桂大地这片山水念兹在兹。
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两山”理念实践创新之路,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广西篇章。
2023年,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9%。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9.1%,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4.5%。
桂林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5米,这里是广西最接近云端的山顶。
如今,猫儿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原来的4种增加到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达60余种。以猫儿山命名的动物达到15种,猫儿山特有种达12种。
北部湾畔白海豚逐浪,布氏鲸嬉戏;中越边境东黑冠长臂猿不断繁衍,白头叶猴家族日益壮大.....目前,广西已知高等植物10466种,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落户”广西的珍稀动植物“新朋友”越来越多。
近年来,桂林市坚决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全力把漓江打造成为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保护样板,为世界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桂林经验”。不久前,桂林喀斯特入选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让这张属于世界的“广西名片”更加耀眼。
今年10月2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宣布,桂林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这是广西首个入选该平台的城市。“成功入选该平台,不仅让桂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行动成效在全球城市脱颖而出,更进一步提升了桂林的全球吸引力和国际认知度,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带来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发展机遇。”桂林市市长李楚说。
广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发展方式、产业体系绿色转型,以发展“桂十味”、区域特色药材及壮瑶等民族道地药材为核心,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边疆稳定 平安家园
“4名外籍人员正在边境护栏外方一侧徘徊,极有可能乘机翻越护栏偷渡入境!”
近日,崇左边境管理支队爱店边境派出所指挥室巡查员发出报告。
派出所值班领导立即通知边境巡控队前往处置。3分钟后,民警在辖区边境线某地段附近将4名非法入境外籍人员当场控制。
爱店边境派出所管辖4个边境行政村(社区)共20个自然屯。为有效防范涉边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该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持续加大对边境一线物防和技防的建设力度,组建护边员和村屯联防联控队伍,探索构建边境特色“1+N”多元联合调解模式,不断筑牢辖区边境线安全屏障。
广西在8个边境县(市、区)的抵边自然屯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全覆盖,持续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边境微治理组织体系,不断提高边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南宁、防城港、钦州、百色、崇左5个设区市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验收,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等三地的社会治理经验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奏响家园平安稳定的强音。
广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和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不断筑牢维护祖国南疆安全的铜墙铁壁。
目前,广西全区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模范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在民族团结进步上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广西千里边疆正呈现出一派安稳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