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很好,村庄肌理完好,传统的建筑风貌、生活习俗、侗族文化保护得很好,不虚此行。”从广东梅州自驾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游玩的小学语文老师石苹屏说。他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趁着休假带着家人自驾来到三江,慕名来到高友村。
高友村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一个高山上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和许多深藏在八桂腹地深处的古村落一样,村庄一度破败,村民外出,部分传统建筑遭到损毁,传统文化逐渐失传。借助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工作的契机,高友村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传统建筑得到修缮,传统文化有了传承。
三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覃善书介绍,三江县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把全县36个传统村落有机串联,并通过将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集聚区域纳入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范畴,带动全县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侗族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地、国家侗族原乡幸福生活示范地、中国传统村落侗族建筑博物馆。这些散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村落,正在迎来“新生”。
人居环境改善
灰瓦顶、木构造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鼓楼、风雨桥飞檐翘角,巷道干净、村庄静谧,四面青山环抱,庄稼层层叠叠,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友村,仿佛置身“深山人不觉,全村画中居”的诗境之中,浮躁的心似乎都安静了下来。
高友村是三江县保护最为完好的侗族传统村落之一。高友村全村466户人家基本居住在传统的吊脚木楼里,村里的6座鼓楼、1座风雨桥、1个古庙保存完好,先后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
如今整齐的村庄,十几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彼时,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村民建房乱搭乱建,村道破损不堪,污水肆意横流,环境脏乱差。2012年,高友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村里决定加强对新建房屋的管控和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多年来,高友村先后利用各级补助资金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拆除了违建房屋,铺设了青石板路,治理污水,新建公共厕所,并对破旧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修建了荷花池,进一步美化村庄环境,村民的居住品质不断提升。目前,村庄观景长廊正在建设中,村内的设施越来越完善。
距离高友村十多公里远的冠洞村,同样利用各级补助资金将曾经破败的村庄进行改造,参照村庄以往的风格,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修缮时保持原有风貌并进行宜居性改造,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看着旁边挂满灯笼的古建筑,时光仿佛倒流到千年前。
近年来,在保持传统村落风貌、格局肌理,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全县传统村落道路硬化总长约10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治理隐患公路约300公里,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417户,传统村落100%实现有安全饮水,完善消防设施,生活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此外,还加大对传统村落卫生室、图书馆、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鼓楼、风雨桥、戏台等设施改善提升,为村民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村落活村民富
咿咿呀呀的戏曲声穿透青砖飞檐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回荡在丹洲村的上空。丹洲戏院是丹洲村的“地标建筑”,2021年进行了修缮改造。村里引入了文化企业运营戏院,日常演出彩调、说书、古典舞蹈等,利用传统的文艺形式讲述丹洲历史典故。改造后的戏院能容纳大约200人,节假日几乎满座。
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是传统村落“重生”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400余处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已累计活化利用传统建筑70余处。不少闲置的传统民居改造后,成为古香古色的侗族特色民宿、农家乐。戏院恢复演出,书院成为研学基地,过去长期空置、破旧的传统建筑再次焕发活力。
丹洲戏院、丹洲书院、古城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远在深山的丹洲村,凭借着传统建筑与文化底蕴,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依靠着逐渐火起来的旅游业,不少原先外出谋事的村民回到村里发展。开民宿、卖特产……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丹洲的腊味风味独特,颇受游客喜爱。丹园居小吴土猪腊味,称得上是丹洲的“老字号”。这些年,游客通过微信、电话下单,生意稳定,今年上半年收入大概有50万元。老板娘吴素梅说:“腊味成本高,除去各项支出,还剩个十来万,生活还可以。”
雅怡居客栈是丹洲村的第一家民宿。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古琴夫妇瞅着机会,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从最初的几间房慢慢发展到如今49间房,夫妻俩将民宿布置得古朴雅致,每年营业额超过百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民族记忆传承
下午,户外炎热,木房子里却凉爽。还未走进屋门,就听到屋里传来的合唱声——原来,十多个村民聚在杨龚家一楼大堂练习侗族琵琶歌,他们都是冠洞村琵琶队的队员。侗族节日多,一有时间,队员们便聚在他家排练。
杨龚是三江侗族琵琶歌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他不但会唱侗族大歌,还会制作侗族琵琶。“因为喜欢,所以坚持,想将侗族琵琶歌传承下去。”跟着杨龚一起练歌的村民,都向笔者表达了这种朴素的愿望。
除了跟村里的老人学,杨龚还参加了政府主办的非遗传承班,开拓了视野,坚定了传承民族文化的心。今年暑假,他还在家里开办了一个侗族琵琶歌的培训班,招收了20多个小朋友,学习弹奏琵琶和演唱侗族歌曲。
杨龚告诉笔者,这几年,找他订购琵琶的人越来越多。夫妻两人,每年靠制作琵琶及在百家宴上演出,收入可达20来万元。有了物质支撑,他更有信心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冠洞村支部书记石广迪介绍,冠洞村利用现有的古村资源和侗族特色传统文化,打造了研学基地,让游客能够更深入体验侗族木结构房屋建造过程、侗族特色美食、米酒文化、染坊工艺等。
笔者走访多个传统村落看到,三江县在不少修复的传统建筑中融入文化展示功能,利用吊脚楼、鼓楼、风雨桥,改造成侗族歌谣、戏剧、刺绣、侗族木构技艺文化展示馆、写生基地、研学基地等,一方面丰富游客体验,一方面宣传了侗族传统文化。
在丹洲村跟着学彩调的伍双连,刚从一所中职院校毕业,成为三江县彩调传承人龙毅的徒弟。“很喜欢这种表演方式,以后可能会往这方面发展。”她言语中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江是“百节之乡”,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多彩。2020年以来,三江根据群众需求,开展“你点单 我服务”常态化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戏、芦笙、侗绣等非遗项目免费公益培训,累计培训2000多名学员,直接和间接惠及群众30万人次。通过这些本地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文化活动进入生活,让民族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