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以接诉即办改革为契机,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1+6”工作运行机制,巧用平台“吹哨”,促进部门“报到”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在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上,走出了高平基层治理实践的新路径。
运行体系让哨声“吹得响”
“1”个党建夯基础。高平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党建统领全局,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在党建引领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6”个体系保运行。以“六个一”为抓手,构筑完备的接诉即办运行体系。一个服务机构。挂牌成立高平市社会工作保障中心(高平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核定编制16名,隶属高平市委社会工作部,主要负责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运行和线上群众诉求的处置。一个指挥平台。以接诉即办运行体系为框架,构建市乡村三级市域治理指挥平台体系,平台整合晋城市12345转办事件、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市长信箱、网格重要事件等诉求渠道,对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网信办等多个部门,实现诉求一站响应,统一调度。一个分析系统。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市域治理工作实效,及时分析全区域内大数据资源、监测预警信息、各类诉求处理情况,有效解决不同渠道数据对接难的问题,通过科学研判,可持续地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一套运行机制。强化党建引领、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健全全渠道受理、首接负责、三级会商、分析研判、督查考评五大工作机制,规范“五步”闭环运行,落实“四类”处置时效,建立机制完备、程序规范、标准清晰、保障有力的“接诉即办”制度体系。一张派单目录。充分征求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意见,经市委深改委员会通过,梳理出40类1946项履职事项清单,理清部门职责,减轻基层负担,划清属地责任,有效解决了推诿扯皮、派单难的问题。一份经费保障。设立市级5000万元“一诉一议”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解决未列入财政预算的公益类诉求,民生发展、城市建设等领域需市委市政府兜底等事项;拨付接诉即办工作专项经费,市级每年不少于200万元,主要用于平台建设、升级维护,话务人员购买服务、宣传等工作;各乡镇(街道)每年不少于10万元专项经费,由各乡镇(街道)统筹使用,主要用于解决群众诉求。
平台优势让哨声“吹得实”
明确“吹哨”主体,划分“吹哨”事项。各乡镇(街道)、社区、社会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群众等各方力量为“吹哨”主体,乡镇(街道)二级指挥平台、村(社区)三级指挥平台负责全方位收集民生诉求;划分吹哨事项,增强“吹哨”的精准度和“报到”的实效性,重点围绕群众日常所需、基层治理工作重点、安全应急处置三个方面的治理难题进行“吹哨”;开展主动治理,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乡镇(街道)主动“吹哨”,联合部门集结行动,主动发现问题,提前介入,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健全“吹哨”流程,实现数据“融汇”。以接诉即办运行体系为基,依托市域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立接诉即办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互通机制,通过街乡平台“吹哨”,市接诉即办平台“应哨”,并以派件的方式调动相关部门“报到”,让各类城市管理力量在街乡综合下沉、力量聚合,形成权责清晰、条块联动的体制机制。探索“接诉即办+网格”运行模式,通过网格平台“吹哨”,接诉即办“应哨”,实现办公“同网”、数据“融汇”。
保障机制让哨声“吹得久”
配强基层力量,推动服务下沉。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执法力量到综合执法平台“报到”,组织党员干部到活动现场“报到”,针对阶段性、季节性高频次诉求派驻专业人员到社区“报到”;发挥好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委会作用,把社会工作者、在职党员、网格员、志愿者、民警等各方力量作为“吹哨人”纳入指挥平台体系,乡镇(街道)充分调动辖区内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强化队伍建设,建立考核标准。市直职能部门建立工作专班,党政主要负责人主抓业务,选派素质高、作风硬、能力强的专职人员负责接诉即办工作,市接诉即办平台加强对承办部门的监督指导。坚持干部在一线锻炼、业绩在一线考评、选人用人在一线检验的考核标准,建立以诉求响应率、问题解决率和回访满意率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与干部职务职级晋升、评先评优挂钩。每年度评价为“好”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确定为担当作为干部,考核等次确定为优秀,优先晋升职务职级;每年度评价为“差”的单位,设6个月整改期限,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在整改期间暂缓选拔任用、晋升职级;对拒不作为、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的,由纪检相关部门进行约谈提醒、督查整改,倒逼领导干部担当作为。(高平市委社会工作部 李翠英)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