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由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科工”)所属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重工”)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中国华电首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发展海上风电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手段。华电科工以奋进者强、奋进者胜的姿态,奋进新征程,一场伟大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智驭海风破浪行
2020年,在浩瀚无垠的东海之滨,海风轻吟着自然的韵律,也吹响了华电玉环1号海上风电场项目工程建设的号角。
如果说大海是交织的狂想曲,那台风就是乐章中的狂野变奏,项目所在的海域就属于台风过境海域,同时还伴有潮汐、波浪、热带气旋,冬季还会有北向季风、外来涌浪的影响,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施工进度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根据北区首台机位的沉桩工效计算,完成22个机位沉桩需要11个月,将会严重影响项目进度。
“怎么办?这片海域的风太邪性了,根本就不可能完工。”现场负责施工的柴方亮对项目经理王玉林说,“我们只有6个月的沉桩施工期,根本无法按期完工。”
“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拿下,”王玉林看向一望无际的大海,坚定地说,“不管海风多么狂,一定要想办法加快施工,明年底必须实现全容量并网。”
面对困难,项目团队通过海况预报信息,做好窗口期预测来灵活应变,改进桩基细部结构,现场吊装省力高效,协调沟通作业空档期的作业船进场辅助巧借外援,在一套“组合拳”下,176根钢管桩沉桩施工仅用时136天,创造了海上风电高桩承台沉桩速度记录,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进入到承台基础施工阶段,项目团队发现北区采用的高桩承台基础结构复杂,工序繁琐,施工周期不能保证。
怎么办?困难面前,决不能坐以待毙。海洋工程事业部党总支书记刘玉飞提出了“把党支部建在船上”,成立“党员科技攻关团队”。广大党员带头科技攻关,从优化两圈焊接环板及桩间横梁的设计,减少焊接数量,取消横梁,改为辐射短梁入手,每个机位至少缩短了工期7天;从创新施工流程,不拆底模钢套箱施工模式入手,使单台施工周期从平均2个月缩短至10天;从增加钢套箱的投入数量至8个,多工作面同时开工入手,实现了施工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战斗堡垒”更加牢固、“先锋模范”更加有力,项目建设势如破竹,为2021年底实现北区全容量并网打下了坚实基础。
难关屡克,新障又起。“华电博强01”风机吊装船进场后犯了难。
“经理,风场地质条件太复杂了。”一名施工人员说,“表层淤泥这么厚,坐底船就像坐在‘豆腐块’上,晃得厉害,实在是没办法推进了。”
“一定要尽快解决,我们到船上去,吃住在船上。”海洋工程事业部船机部部长裴立勤斩钉截铁地说,“一天不解决一天不下船!”
“吃住在船上还好,一个人待在直径只有十几米的风机外平台上,没有手机信号、没有交流,那一个个海上的夜才是最难熬的。”海洋事业部的副总经理马春龙告诉笔者,“经历风雨迎来彩虹,每天的海上日出都是海洋人胜利的曙光。”
奋进者胜,通过项目骨干人员群力群策,连续驻船,大家一个月时间内在3个机位进行了数次坐底试验,摸索出增加辅助桩、履带吊超起配重轴线车、履带吊改造、海床淤泥固化等多种技术措施,成功解决了施工船稳定问题。
时至2024年,四载春秋匆匆而过,项目南北区相继建成并网,32台风机挺拔矗立在广袤的大海上,蓝图构想已变为了辉煌现实。
直面挑战攀高峰
科技强企、创新筑梦。华电科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彭刚平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将“华电奋进文化”内植于心、外化于形,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敢攀高峰、为国奉献、自立自强,做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当好战新产业的“孵化器”。
自2009年以来,华电科工精准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布局谋划海上风电业务,2015 年在北京成立“海洋与环境工程事业部”,全力推进海上风电业务的发展,同年,在天津分公司设立了“海洋风电技术中心”,专注于海上风电设计研发工作, 2023年1月,依托“海洋风电技术中心”成立了“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具备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海洋工程核心系统设计能力。
海洋工程事业部总工程师王小合经常鼓励项目一线团队,“我们要始终把‘担当’牢记心间,充分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以永不服输、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走好脚下路,做好手中事,提炼施工实践中的技术亮点,积极培养协同创新思维,推动技术赋能。”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会走得更远。”华电重工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袁新勇是一位“老海洋人”,他要求立足天津技术中心,成立海洋建设的“朋友圈”。在他的倡导下,海洋工程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逯鹏瞄准海上风电技术关键点,携手天津大学、华东院、上勘院、RAMBOLL以及上海电气等国内外顶尖技术团队,共同开展海上风电领域的创新研发活动。与天津大学共同建设“天津市海上风电结构与施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形成“产学研用”创新合力。
奋进征途正当时
作为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的华电重工,对技术创新历来十分重视。公司党委建立了定期学习研究科技创新工作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党委书记、副董事长郭树旺深有感触地说:“对科技创新重大事项一定要把好方向,着力打造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
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科技研发布局的优化、科技产出步伐的加快,让无数海洋人迅速磨砺成长。
刘玉飞,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突出贡献者,华电科工集团劳动模范;
于自强,获得华电集团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田利勇,华电重工A+级项目经理,获得华电集团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先进个人;
洪泽,获得华电集团首批“华电工匠”称号;
……
海洋历来是上演拼搏故事的舞台,寰浪间,一大批华电海洋人在实践中成长、在奋进中前行。
尹智波曾是一名极富经验的船员,2019年4月,他离开了从事十年的环球航海工作,来到了华电科工,成为了海洋工程事业部的一名船机经理。
如今面对着同样宽博的大海,海上风电建设是一片全新的海域,对他来说充满着未知和挑战。2021年“抢装潮”如火如荼,“华电玉环1号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北区)”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受市场影响,各大风机设备制造厂和施工单位都提前锁定了甲板运输船,导致船机资源稀缺,尹智波主动请缨前往项目负责船机管理工作,根据自己对船机市场的了解,独自一人从北到南踏遍了灌河沿岸及长江流域,广结船东,拨云见日,终获良舟,为华电玉环北区项目在12月27日顺利完成并网送电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是以海结缘,同时也是华电科工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企业文化吸引他来到这里,他感到在团队中那份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工作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份岗位上,他可以继续拥抱海洋,凭借航海时打下的扎实功底,将这份经验转化为推动海上风电建设的重要力量,乘上华电科工这艘行驶在蔚蓝新能源事业海域的大船,一展所长,大展身手!
恰逢激流逐浪高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我国近海海域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超过5亿kW,但海上风电基础施工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是制约其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解决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施工这一世界性难题,突破超大直径单桩施工垂直度、溜桩控制技术与装备是关键。”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华电重工总工程师赵迎九说。
中国首艘海上作业平台华电1001的在海上风电单桩沉桩作业的应用及单桩垂直度控制技术的研发,使得中国海上风电单桩施工实现了1‰以内的垂直度,远优于3‰的国际标准,促进了超大直径法兰式单桩基础在中国海上风电上的大规模创新应用,革新了欧洲借助过渡段调整单桩垂直度的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这一法兰单桩技术创新使单桩施工时间大幅缩短,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大幅降低,投资收益率显著提高。从而助力公司总承包的滨海北H1项目荣获风电行业首个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为大直径单桩基础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锚定目标、奋勇争先。时至2024年,十五载春秋匆匆而过,华电科工已参与海上风电建设项目30余个,将无数蓝图构想变为了辉煌现实。“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对在创新引领下,华电科工多年深耕海上风电行业的高度认可,是荣誉更是一种激励。这一成果,首先,解决了大直径法兰式单桩沉桩过程垂直度实时高精度测控和沉桩能量精准测控等关键技术难题,使得法兰式单桩规模化应用成为现实;其次,研发了法兰式单桩施工、分体式风机安装和深远海导管架施工等系列关键技术和施工工法,研制了关键施工装备,攻克了我国特有地质条件下溜桩预防控制和自升式平台穿刺防控难题;第三,国际首创半浮态风机吊装技术,拓展了自升式平台作业水深和超软地基的适应性。
浩瀚青云,同心破浪逐风行。华电科工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刁培滨说:“要系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内外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创新高地。”全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华电科工将为推动华电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世界一流清洁低碳能源企业贡献杰出力量。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