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第三届浙江青年科学家开放日举行

2024-05-28 17:05:20   

5月25日,为庆祝第八个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到来,第三届浙江青年科学家开放日在之江实验室举行。本次活动以“开放合作,洞见未来”为主题,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比利时的30余位中外青年科学家、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开展互动交流,探索创新路径,寻觅科学之美。

第三届浙江青年科学家开放日开幕式现场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科协、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阿里云智能集团指导,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秘书处共同主办,延续开展“科学之光思辨”“科学之问对话”“科学之美展览”三大板块,设秒聚青科演讲、青年创新与中欧合作沙龙、人工智能与生产力沙龙、科学之美展览。省科协党组成员、秘书长郭寄良,之江实验室党委副书记赵新龙,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Piet Herdewijn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之江实验室副主任郑宇化主持。

从Transformer的问世到ChatGPT的出现,再到Sora的诞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演进,成为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上午举行的“秒聚青科”演讲环节,来自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生物计算、光互联、数字媒体等研究领域的8位海内外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做沉浸式演讲,分享人工智能在原始创新、艺术创作等不同领域的前沿实践和独特洞见。

司法、金融、教育、制造……众多科技工作者们正将人工智能带入更多的细分应用领域。数据显示,每个法官每年平均要审判大概300-400个案子,其中,很多是金融借贷、交通肇事等较简单、重复的案例。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副主任况琨在演讲中提到,科研人员们正在提出通过人工智能去赋能司法提速生效,以及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公平性。

在几位青年科研人员的介绍中,不同的机构、高校都期许将AI发展成普惠、大众的服务。正如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员、自主智能实验室负责人于开丞在演讲开头所说,尽管“人工智能+”主题和科技非常相关,但更息息相关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曾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今“科技之桥”已跨越国界,将远在欧洲的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与浙江省内蓬勃发展的高等学府及科研前沿力量进行连接。在下午举行的青年创新与中欧合作沙龙上,中欧高校、科研机构代表以青年创新、学术成长、国际合作为主线,围绕“连接科技、文化与创新,推动全球和谐发展”议题开展交流、探讨合作,实现中欧跨越地域的“双向奔赴”。沙龙分别由西湖大学国强讲席教授、副校长仇旻,德国Fuvision科技孵化器创始人杨莉女士主持。8位国内外的教育“大咖”依据自己所在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情况发表自己的独特洞见,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思维创新与学术成长。

由阿里云智能集团主筹办的人工智能与生产沙龙,聚焦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从AI赋能产业升级,到AI驱动艺术创造,再到医疗健康的智慧解决方案,国内外嘉宾深度剖析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生产力,解锁机遇与挑战,跨越技术与产业的边界,促进东西方智慧的碰撞交融,共同勾勒AI赋能下的未来蓝图。沙龙由阿里通义AI主持。

今年的“科学之美”展览设“技术之韵”“科学之诗”“设计之问”三大板块,由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承担总执行及相关活动策划,来自中国美院、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中心的近百件作品采用影像与实物相结合的展示形式,呈现艺术与科学在创作中的融汇。

同期举行的还有之江实验室开放日“科学漫游”,青年科研人员带领社会公众开展智能计算赋能科学研究的科普课堂,带领参观微纳加工中心和材料实验平台,沉浸式感受智能计算赋能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同市云州区妇联开展关爱特殊儿童和困境儿童活动
下一篇:成都金堂法院联合金堂中学开展 “青春无毒 共护未来”主题活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