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广西财政五举措支持向海图强战略全力打造“蓝色粮仓”

庞革平    2024-01-15 16:18:25    人民周刊网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获悉,2023年,自治区财政厅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向海图强发展战略,加大财政统筹整合力度,争取和筹措中央、自治区财政资金10.24亿元,推进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推动渔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力打造“蓝色粮仓”。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筹措财政资金3266万元,支持实施渔业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全区所有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类型、分布、养殖主体、面积等情况,全方位建立广西渔业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强广西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提升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工作能力。设立10个种质资源活体分库,收集保存63种资源活体共18.47万尾(只)。对接国家科研机构,统筹整合广西科研力量,加强优新品种引育种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引进墨瑞鳕、宝石鲈以及花斑鳝等优质育种,培育推广对虾、贝、特色淡水鱼等优质高效新品种。加快推进广西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园(核心区)建设项目,支持建成国际农牧渔优良品种广西试验站和水产种质资源活体库。培育优势种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种业联合体发展,服务联合区内水产种业规模企业建设鲤鱼良种繁育基地2个,在那坡等地建立示范点8个,红罗非良种繁育基地2个。

加快发展现代设施渔业。筹措财政资金2.08亿元,加大智能化渔业设施机械应用力度。积极拓展设施渔业绿色养殖空间,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全区连片、集中、成规模的养殖池塘尾水处理和循环水利用,提高池塘单产和养殖效益。大力发展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加快运用现代化渔业设施装备,推广智能信息技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质量追溯方面的应用。2023年,全区新增标准化改造养殖池塘面积达1.52万亩;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规模达9922个,工厂化养殖车间水体达20.45万立方米;设施渔业产量达210.94万吨,产值达622.27亿元,同比增长5.4%。

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坚持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相结合,筹措财政资金5903万元,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支持建设一批设施装备先进、综合效益显著的重力式深水网箱和桁架类大型网箱养殖基地,推动海水养殖从近海向深远海发展。2023年,广西新建重力式深水网箱46.74万立方米。积极打造“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深远海养殖+海域监管”的综合立体化海洋牧场示范区,目前全区已创建钦州三娘湾海域等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共计投放鱼礁42.56万立方米,放流各类海洋水生生物苗种15亿单位,切实提高示范区海域生物多样性和渔业产量。

着力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持续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五大行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和内陆流域禁渔期制度。通过财政补贴、转产就业等方式,保障渔民的经济利益,有力推动近海渔船渔业资源养护等海洋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2023年,全年禁渔渔船1.4万艘,切实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筹措财政资金4000万元,引导企业和渔户开展增殖放流(放生)活动,向北部湾海域等重点海域江河放流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虾类及人工繁育珍稀鱼类苗种超8.3亿尾,引入卫星跟踪、环境DNA检测等先进手段进行效果监测。

积极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北海市银海区根据国家文件政策,积极谋划渔港经济区升级改造规划,充分发挥渔业资源优势,持续加大渔港建设投入,进一步升级设施设备,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深海和陆基养殖,形成稳产高效、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渔业产业集群。同时,突出渔港旅游资源特色,建设滨海渔旅融合发展带,打造美丽渔港,形成了以捕捞、加工、销售、餐饮、旅游为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品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2023年7月,北海市银海区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名单,成功争取中央资金2亿元,其中2023年已到位资金7000万元,用于支持北海市银海区智慧渔港、产业渔港等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推动港、产、城一体化,提升渔港现代化水平。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力织密辖区安全防护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