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职业病由原10大类132种调整为12大类135种(包括4项开放性条款),新增两个职业病类别。调整后的目录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新增的两个职业病类别,分别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每个类别中分别新增一种职业病:一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腕管综合征(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二是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中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
腕管综合征多见于手工劳动者
“木工、厨师、园艺等手工劳动者,经常需要手、腕部重复进行同一动作,肌腱长期过度滑动,局部增厚,会逐渐引起神经压迫。”12月18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副主任医师赵勇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包括腕部的骨折、脱位、局部血肿、脂肪瘤、腱鞘囊肿等也可能压迫正中神经,造成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常会感到大拇指、食指、中指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以中指最为明显。”赵勇表示,腕管综合征的症状在夜间或清晨最重,夜间可痛醒,有时疼痛可牵涉到前臂。对于轻症患者,适当抖动手腕可以减轻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的大拇指底部肌肉可能出现明显萎缩。
“鼠标手”是否等同于腕管综合征?赵勇解释,腕管综合征更常见于手工劳动者和家庭主妇,而不是经常使用鼠标的人群。他指出,虽然鼠标操作可能引起手腕和手指疼痛,但真正导致腕管综合征的情况相对较少。
“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骨科就诊,部分患者通过腕关节支具固定、局部药物注射、口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便可缓解症状。若这些治疗无效,则需进行手术治疗。”赵勇提示。
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需得到社会重视
12月18日,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测查中心主任孟繁强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在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性事件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状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创伤性事件的各种细节,对其身体、情绪、行为产生多方面影响。
“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这些职业领域与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紧密相连。”孟繁强表示,这类人群如果在经历突发事件后出现画面不断闪回、警觉性增高、回避事件场所等情况,甚至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一定要及时到心理科就诊,严重者需要服药治疗。
孟繁强提到,本次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调整,能够让职业健康保护更加聚焦于高风险职业人群,推动相关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能更好地去增强劳动者的权益意识和职业安全感,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