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素养作为衡量公众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的重要指标,其提升与否直接关系到全民健康水平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居民营养素养,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营养不均衡、慢性病高发等问题,更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12月14日,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第二届营养素养大会上表示。
“营养素养的提升,不仅是一个健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认为,提升营养素养,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营养相关技术研究,为提升营养素养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期待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精准营养应用落地;三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实验,破解营养与疾病、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营养与健康的未解之谜;第四,重视科普,传递科学的营养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与学校、社区等深度合作,构建覆盖我国全生命周期的营养教育体系,实现国民营养素养的全面提升。
营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评估工具。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携手国家权威机构和专家团队,研制了一套评估工具,包括“一般人群营养素养评价”“学龄儿童营养素养评价”“孕期营养素养评价”“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评价”“老年人营养素养评价”。2024年,在“学龄儿童营养素养评价”基础上,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发布《2024居民营养素养年度报告(学龄儿童)》。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冠生教授介绍,调查报告显示,参加调查的学龄儿童营养素养水平较低,具备认知素养的比例略高于具备技能素养的比例;性别、年级、地区是影响学龄儿童营养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学龄儿童营养素养与其食物消费频率及饮食行为相关,具备营养素养者,其食物消费及饮食行为更健康。
“营养素养提升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群体是儿童。他们的营养素养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健康成长,更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高度关联。我们需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儿童营养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儿童创造更加健康、更加安全的营养环境。”陈萌山强调。
在提升儿童营养素养方面,马冠生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将儿童营养素养监测纳入国家健康素养调查监测体系;二是聚焦学龄儿童食物营养教育,在学校开展“食育”教育;三是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儿童营养素养提升。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