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下发《关于将人工耳蜗相关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纳入基金支付范围的通知》,明确将医疗服务项目“电子耳蜗植入术”和医用耗材“人工耳蜗植入体”纳入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医疗保险设置为乙类,自付比例为20%。工伤保险不设自付比例,按规定支付。该通知自12月1日起执行。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0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新疆等14省份均已将人工耳蜗植入纳入当地医保报销范围。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解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最直接有效的康复手段,然而,动辄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李烁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医院内的人工耳蜗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国产人工耳蜗的价格相对较低一些,一般在10万元内,而进口人工耳蜗的价格可能在20万元以上。此外,不同品牌和型号也会导致人工耳蜗的价格存在差异。”
昂贵的价格是人工耳蜗纳入医保的主要障碍。不过,10月28日起,我国已启动人工耳蜗类耗材集采。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开展产品确认及供应区域填报工作,登记产品范围包括获得我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涵盖植入体、言语处理器等)。
如果人工耳蜗通过集采大幅降价,各地将其纳入医保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听障患者将获得大幅降价和医保报销的双重利好。
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首席专家龚树生于9月10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做人工耳蜗手术的大多是儿童,实际上,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耳聋发病率占比很高,这些老年人往往因为经济问题没有植入人工耳蜗。未来,如果国家能够报销,可能会出现井喷式需求。与此同时,听力对认知功能也有影响,听力恢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估计也会有所下降。”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