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宁医生,一个与西部群众生命健康相连的群体,王亮教授,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
2023年2月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肿瘤一病区副主任王亮,作为中组部第23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之一,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服务,期间兼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身着医师服,声音随和,永远有探讨不完的病情。”同事们印象里的他,似乎不是在探讨患者的病情,就是在研究患者的病历。
这是一场跨越1100余公里的医疗服务支援,从北京到宁夏的“千里送医”故事背后,是天坛医院医科力量多年来支援宁夏医疗卫生事业的缩影,也蕴含着王亮心中的支援西部医疗情结。
2024年年初,即将结束援宁医疗工作的王亮,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援宁为什么?”“在宁干什么?”“离宁留什么?”,在近一年的医务援助中,王亮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着支援西部医疗建设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援宁为什么?
2023年2月17日,到达宁夏的第二天,王亮便出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到宁夏,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他说。
“大病不出宁夏”是医疗服务队此行的中长期目标。作为此次医疗支援队中的神经科骨干专家,王亮敏锐地察觉到,必须发挥自己在颅脑肿瘤,特别是复杂脑肿瘤显微手术方面的技术优势,将老百姓尽量留在宁夏。“让他们少跑路、不跑路。”抱定这样的想法,他全身心融入到医院的“大家庭’中。
2023年3月,王亮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宁夏患者:82岁高龄的老奶奶,由于枕骨大孔区的脑膜瘤压迫脑干,就诊时已经呈现轻偏瘫的状态,听说北京专家来到宁夏,患者的子女带着她从中卫市赶到银川市就诊。
这类复杂的颅底手术,此前神经科并没有尝试过,针对患者年龄偏大的现状,很多人建议保守治疗。然而目睹了患者痛苦的生活状态和子女们迫切的眼神,王亮认为手术指征明确、风险可控、患者能够从手术中获益,最终决定实施手术。
为了鼓舞神经外科其他医生的信心,他随即详细讲解了诊疗流程的关键点和手术技术要点,最终大家意见达成一致。手术当天,王亮一边手把手地指导本地青年医生进行开颅的繁复操作,一边紧盯麻醉机显示屏,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同时不忘给大家鼓励打气……在同事们认真细致的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当晚就为患者拔除了气管插管。术后第3天,患者轻瘫的肢体肌力开始好转,术后第10天,出院的患者拉住王亮的手激动地说:“太好了,我终于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了。”
一次援宁行,一生援宁情。渐渐地,王亮把宁夏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将深深故乡情与浓浓援宁情融合在一起。
2023年10月3日22时,正值国庆假期,刚到北京家中的王亮电话响起,“王院长,病房收治了一位产后3天的高危产妇,现在患者意识不清,生命体征不平稳,我马上把脑部CT发给您。”电话另一端,宁夏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马东明焦急的语气,让王亮意识到患者病情的危急。
当看到传来的CT片时,王亮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患者系后颅窝巨大的富血管占位性病变合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这种情况一旦处理不及时,患者会面临生命危险。
“马主任,建议立即做脑室穿刺,我订今晚机票回银川。”说完,王亮走向正为全家出门旅游做规划的儿子。“非常抱歉,这次爸爸又不能陪你们了。”他搂着孩子说。
懂事的儿子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突发状况:“没事儿,爸爸,等我放寒假咱们再去吧。”
王亮点点头:“一定!”
幸亏及时处置,产妇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意识状态好转。进一步检查发现,她罹患的是血管母细胞瘤。王亮果断放弃了术前辅助栓塞,选择直接开颅手术。“尽管这样做对医生的压力很大,但患者的安全系数更高。”他说。
在团队的努力下,王亮他们帮助和推进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建设,让这里的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救治。
在宁干什么?
在宁干什么?作为一名支援宁夏的医生,王亮深知,支援不仅仅是治疗患者这么简单,还应该把先进的健康理念和医疗管理办法引进到宁夏。“是支援也是学习,支援宁夏让我们互相成就。”王亮表示,这里医生和患者的信任是最宝贵的财富。
2023年5月,接诊的一位女性垂体瘤患者给王亮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患者的病变发展累及三脑室,他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内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状态日趋好转,家属们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
“王院长,今晨患者出现了脑脊液鼻漏。”术后第7天清晨,原本平顺的诊疗过程被打破,鼻中隔粘膜瓣局部坏死导致患者出现脑脊液鼻漏并继发颅内感染。之后的一个多月里,王亮的心情随着患者病情在感染缓解—加重—再缓解的过程中摇摆。使用颞肌筋膜瓣翻转修补是文献中提到最确切方式,但之前缺乏实践经验怎么办?王亮一边多次打电话向同行请教,不漏掉每一个细节,一边一头扎进解剖实验室,利用晚间休息时间演练。
当患者脑脊液化验指标恢复正常,宝贵的修补时间窗终于到来了。“王院长,有什么风险我们都承受!”当王亮把顾虑和风险告诉患者的丈夫和女儿时,他得到了坚定而信任的回答。历经两个月生死考验,最终患者顺利康复出院。那一刻,王亮想起了导师王忠诚院士的教导:“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取得的每一点点进步,都来自于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诊治患者的过程也是学习进步的过程。2023年6月,救护车送到急诊一位30岁出头的患者,他已经深度昏迷,自主呼吸微弱。王亮立刻为患者实施了开颅显微镜下脑干血肿清除术,尽管血肿清除的很干净,在患者意识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家属还是在术后第4天决定放弃继续治疗。
“太可惜了,我得做点什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王亮随即走访了中卫、吴忠、宁南等地医院,撰写了《宁夏地区原发脑干出血诊疗现状调查报告》,针对如何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三级预防、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提升整体诊疗水平提出了工作建议,调研报告得到了宁夏维族自治区卫健委、所在医院等单位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2023年9月,在上级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王亮申报的中央引导地方原发脑干出血诊疗专项课题获批。“按照项目预算,将尽快为学科采购国内主流的神经导航。我期望通过医院示范效应,在两三年内,宁夏自治区全区在原发脑干出血诊疗水平方面能够整体向前迈进一步。”王亮说。
离宁留什么?
1100余公里、一年的医疗支援,如何留下长久的宝贵财富?王亮认为重要的是要留下智慧和经验,组织上安排他们带着专业过来,就是为了和当地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留下对宁夏的深情厚谊和深厚的医疗学科建设。
“推动当地学科和专业建设仅凭我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我身后强大的‘后盾’。”2023年12月,他将举办“京宁神经外科学术论坛”的想法向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领导做了汇报,院长当即拍板同意,接下来对接北京天坛医院的授课专家。王亮发现,每一位电话回复都是“没问题,我把时间腾出来,保证参加。”就这样,在短短一小时之内,一个由十余名国内相关领域知名教授组成的神经外科专家团顺利组成。
王亮是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秉持服务患者、生命至上的理想信念,坚守严谨务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支援西部建设,奉献责任担当。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