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

点燃“红色引擎” 助力乡村振兴

2024-05-13 12:32:50    中国城市报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以“党建+”为支撑,持续在组织建设上凝聚合力,在人才选育上精准发力,在资源开发上同心协力,在文明建设上绵绵用力,走出了一条符合阿里实际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夯实组织基础筑好引水渠

 

阿里地区始终把筑根基、强组织、建堡垒作为有力抓手,全面推进组织振兴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赢。

 

筑牢思想根基。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2023年举办地区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6期340人次、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12期530人次,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规范组织管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优化组织设置、选优配强班子、创新活动方式,健全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和“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公开党务、村务、财务等,党组织议事决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

 

建强基层堡垒。把党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作为固本之举,整合资金2900余万元,完成52个基层党组织示范点、35个机关党组织提质升级,优化提升21个党建驿站,排查整顿16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巩固提升。

 

严抓人才选育蓄好源头水

 

阿里地区围绕改善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以“三强”为重要途径,抓好抓实人才选育工作,实现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选强“领头雁”。注重将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好、群众反响好、岗位相适度高的优秀人才选入村(社区)“两委”班子,2021年以来,调整优化村(社区)“两委”班子53人,精准选派613名优秀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确保在乡村振兴路上有人出点子、谋路子。

 

建强“主力军”。针对乡村人才少、力量弱的问题,强化“双向交叉任职”举措,选派20名乡镇干部、145名乡村振兴专干到村任职,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300余名,持续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助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育强先锋队。坚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36名村(社区)主干赴河北省、陕西省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安排1600余名农牧民党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实用技能培训,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盘活资源资产结好共富果

 

阿里地区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以“三个突出”为重点,实现产业开发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立足旅游特色,普兰县积极制定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发展目标,投资2.2亿元立起小镇的“四梁八柱”,同时扩充配套设施,积极发展牦牛运输服务、帐篷酒店、扶贫宾馆、农畜产品加工等,2023年岗莎村集体经济项目共创收2100余万元。

 

突出产业模式创新。改则县麻米乡茶措村以“四个入股”方式参与合作社运营,物玛乡抢古村探索“六个统一”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茶措村、抢古村集体经济分红分别为348万元、300万元,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突出特产资源利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革吉县大力挖掘“盐羊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中国联通公司投资90万元实施盐产品扶持项目,并在央视17套播出《“盐羊古道”赚钱有道》专题片,进一步提升产业知名度。2023年,革吉县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2300余万元,为群众分红450万元,带动53名农牧民群众就业。

 

强化文明实践共走幸福路

 

阿里地区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深化”为重要途径,实现文明创建与组织振兴的良性互动。

 

深化服务实践。健全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村)报到67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1.67万余人次;到居住地社区(村)报到60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1.56万余人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文体活动。聚焦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红色观影、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1900余场次,组建村文艺队开展文艺演出1100余场次,举办各类文化节19场次,有效丰富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深化氛围营造。为实现乡村发展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阿里地区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800余场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与党同心同力、同向同行,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践中。如今的阿里正以昂扬的姿态、坚实的步伐,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