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

邱红飞    2024-05-10 10:53:49    新华日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探究二者融合实践的耦合机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办好思政教育。

挖掘育人资源 聚焦育人合力

高校应发挥党建的政治引领和组织建设功能,坚持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首先,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党委书记为领导核心,组织部、宣传部、信息处、教务处、学工部、后勤保障处、财务处等多部门协同配合,严格规范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分工,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其他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融合实践育人合力,确保将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工作做深做实。其次,在教育方针与政策引领下,结合办学特点和育人特色,制定资源开发策略、融合实践工作方案,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数据资源库,为后期资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再次,高校资源开发小组不仅要注重对物质类、精神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挖掘,深化文化内涵,为后期文化资源利用提供思想基础。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理念,其中的思想智慧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提升教师素养 筑牢坚实基础

教师是“大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价值引领和知识传递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其文化素养、思政素养关系着教学质量成效。高校应围绕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方面,加强人才引育。

一方面,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明确人才引进的规模和数量,规范人才引进操作流程,加强对人才引进工作的线上线下推宣。采取“内部遴选”和“校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人才“引得进”。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福利保障制度,确保人才“留得住”。

另一方面,做好人才培育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知识讲座、交流研学、集体备课等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政专业知识,为融合教学实践开展奠定理论基础;搭建集体备课学习平台,组织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思政教师集中备课学习,在找准、弄清、讲透“大思政课”融合实践上下功夫。采用知识培训、能力提升、教学比拼、一对一帮扶等手段,提升广大思政教育中对融合实践的思想重视和实践认可。

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育人实效

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实践范围,系统整合思政主课堂、校园小课堂、社会大讲堂、网络课堂等,拓展育人空间、抢占育人阵地,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

加强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盖的丰富精神内涵,充分渗透于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式、案例讨论式、探究式、角色扮演式等手段,带领学生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抓住“新生第一课”、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以及重大节日等契机,开展特色思政育人活动。组织学院党政领导、文化传承人、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带头讲思政,将抽象化的思政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理论教育,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注重加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其一,将“大思政课”搬进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服务实践教育基地等,让“大思政课”活起来,带领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提升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其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知识竞赛、红歌竞唱、经典诵读、影视作品赏析、文化宣讲、文化艺术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将文化理论转为实践力量;其三,依托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定期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资源、成果,积极回应学生关切的时事热点,在网络平台中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红色文化资源整合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创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