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初心使命和精神信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思政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独一无二的革命文化与精神价值,能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发挥独特作用。由此,应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进一步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树立思政课程红色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思政课程建设,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过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理念单一等问题,首先要树立思政课程红色教育理念,形成红色教育共识,为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提供明确方向。因此,高校应转变思想认知,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促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形成重用、善用、巧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自觉意识。
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发展规划。高校应在党委领导的工作格局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发展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计划,切实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依据与战略指导,以红色文化资源推动课程改革创新。
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实践。高校应带领思政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深刻认知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及二者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将红色文化资源、思政教育与全过程育人相结合,依据高校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层次性地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思政育人常态化、课程建设创新化。
挖掘整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
开展学术研究,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应结合所属区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等的合作,鼓励思政教师、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协同开展有关红色文化资源的学术研究。同时,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分地域、专题、类别加工处理红色文化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此外,寻找融合要点,提高红色资源转化效率。高校要加快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红色素材教学资源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以教育目的为前提,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正解”。高校思政教育以育人为目的,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应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育人价值、精神底蕴。二是以教育过程为依据,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应对应思政教育课程内容,成为可直接运用于教学的具体素材。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授有关人生理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等内容时,教师可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提高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人生理想的认知水平。三是以时代发展为动力,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新解”。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创新需符合时代要求,红色文化资源虽属历史性资源,但不代表其无法创新发展。因此,要加强对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为思政教育增添时代特色。
建立红色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以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建设。新时期,高校所需要的思政课程是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线上课程、线下课程于一体的全方位、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统一。理论课程将红色文化元素渗透教材,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在教学中穿插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使抽象理论具体化,在具体事例中生动展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彰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力量。实践课程开展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理论教学成效。高校应围绕专业特色、课程目标等,依托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遗址等现实载体,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实现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有机统一。新时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构建立体化思政课程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高校除把握线下教育主渠道外,还应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打破线下课程体系的时空局限,为学生营造体验式、情境式学习环境。
红色文化资源记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是思政教育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是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程提质增效的必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整合红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以推动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作者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专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项目号:22JDSZK195),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131)的研究成果]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