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五育”并举视角下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刘义华    2024-03-14 11:37:04    中国文化报

“五育”并举是指在现代化的教育中通过重视并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保证,是首要前提;智育为各育提供认识基础,是核心内容;体育是各育的机体保障;美育具有启智的功能,能陶冶情操、完善品德;劳动教育是将德、智、体、美充分展现和运用的主要途径。“五育”并举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改革与突破,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全过程,有效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德育学科,“五育”并举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客观要求不同高校发掘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更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陕西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一大批革命文物、革命文献、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此同时,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众多陕西知名高校,承担着“五育”并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任,对于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传承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红色文化提升高校“德育”水平

要想以红色文化提升高校“德育”水平,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加深对陕西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精准把握陕西红色文化精神,比如,老一辈革命家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体现出的解放思想、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南梁精神,以及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照金精神,南泥湾等大生产运动中展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高校思政教师应研究与陕西革命历史、传统文化、思想形态等相关的红色文化内容,积极助力建设“红色基因库”,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把握陕西红色文化精髓,让大学生通过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实现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此外,陕西地区高校还可以与其他一些单位共建思想政治教育联盟,遵循协同创新、信息互通、整合优势等原则,共同探索如何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探索将“延安精神”等陕西红色文化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红色文化指引大学生立德成才,从而提升高校“德育”水平。

以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智育”水平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为后人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巨大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规范。高校应遵循保护、传承、整合、挖掘一体化原则,将陕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并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使之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中,不断推进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使大学生接受的思政知识更为全面,更好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以此提升高校思政“智育”水平。

以红色文化提升高校“体育”水平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是强化个人思想、锻炼自我精神的过程。高校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融合红色精神,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与大学生体育训练相结合。比如,高校可以选择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独具特色的专项体育训练活动;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参加红色经典研学游活动,带领大学生重走革命前辈足迹,在增强大学生对革命历史认知的同时,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炼意志。

以红色文化提升高校“美育”水平

高校应支持和鼓励与陕西红色文化传承相关的文艺社团的筹建,并为其配备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让教师与大学生共同策划、组织开展相关文艺活动和工作。比如,在一些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文艺演出、美术书法作品展等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优秀红色影视作品,并在观看后进行讨论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以红色文化提升高校“劳育”水平

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劳动技能,还能够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整体劳动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将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延续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因此,高校要尝试将红色文化与不同专业教学相融合,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大学生“劳育”水平。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带领大学生制作与陕西红色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微课,或组织大学生设计能够展现红色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将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打造与学校专业培养相关的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相关实际工作中去,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情怀,提升高校“劳育”水平。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辽宁: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下一篇:以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新时代青少年精神素养提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