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革命”

李占科     2024-01-15 10:33:46    学习时报

“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和主要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理论。但“革命”的含义却经常被赋予一种狭隘的理解,被认为仅是一种政治革命,是被压迫阶级通过暴力夺取政权的政治途径。“革命”等同于“暴力”业已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看法。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革命”的呢?
  首先,革命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统一。马克思将革命看做是“历史的火车头”,认为革命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没有革命,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革命发生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定会产生不相适应的情况,由此也会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尖锐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的解决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来完成。通过革命实践,才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旧的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原动力。由此可见,生产力是决定社会革命的关键因素。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虽然并不直接决定社会革命,但当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创造出变革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时,就会推动社会革命的发生。可以说,科技革命是促进社会革命的根本动力因素,是最深刻的革命。科技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样态。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凸显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社会性,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冲突则凸显出革命的政治性。所以,马克思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指出:“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是政治的。”从这样的意义上看,革命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统一,是否定与肯定的统一,是破和立的统一,不破不立,破是为了立。政治革命是上层建筑的变革,以推翻旧政权为目的,社会革命以建设新社会为目的。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主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始终以社会革命作为最终落脚点和根本指向。
  其次,革命是批判当下、改变现实以不断地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实际运动。现实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改变世界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革命性的活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革命是人改变世界、改变现存事物的活动,或者说一切以批判、超越现存世界为目的并将现实社会推向进步的活动都具有革命的性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的理论,它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旨归就是通过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所谓“武器的批判”,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政权与社会制度等现存根本问题的革命实践活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革命才具有改变现实的可能。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马克思现实批判的焦点。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生存现状出发,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物质生产关系,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因素,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从这样的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革命观是一种以面向现实为目的的理论。革命作为一种“改变世界”,“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它始终伴随着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革命是人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并不断走向人类解放的运动。人类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都要回到人的存在本身。革命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范式,亦是如此。无论是政治革命,还是社会革命,无论是人自觉地改变当下、变革世界的革命行为,都是以革命实践来改变人的外在世界,因而都只具有手段意义,而不具有本质意义。革命的本质是人实际地改变自身生存方式的行动,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认为,鲍威尔直接将政治解放作为最后的解放,这是不彻底的。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革命只是完成了政治解放,使人们摆脱了对等级秩序的附属与依赖,只是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直接统治奴役关系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间接统治奴役关系,但又随之陷入了对于“物”的依赖,人进一步异化成为拜物教徒。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必须突破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由此,“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将以共产主义原则的实现而告终”,共产主义的实现意味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意味着人的真正的解放。
  综上可见,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从批判当下、改变现实以不断地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了革命发生的根本内容。“革命”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作为决定人类自我实现的存在论条件,它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是人类未竟的事业。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下一篇:讲好红色文化的音乐故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