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说:“我年轻时曾立志当一名诗人,可在见到谷川的诗歌才华之后,我放弃了这一梦想。”以表达对谷川俊太郎的景仰。谷川俊太郎诗作的中文译者、旅日诗人田原感叹:自己是何其幸运,能与这样一位天才生活在相同的时代!远在昆明的诗人杨旭恒,对谷川与大江和田原一样景仰。
或许正因如此,在杨旭恒先生诗集《我们是石子》出版之际,对谷川的文字和世界同样景仰的我,能为杨先生的诗集写一点文字,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有某种程度上的欣慰。喜欢谷川俊太郎其人其诗,我想,杨旭恒先生必有与谷川“心有戚戚”的心性在。
杨旭恒的不少诗是明白如画的,讲究意象和意境,重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坦露给读者。比如他的《天边的云》——
云朵飘过,似无意,却有心,云的心事映在“她”的脸颊上。杨旭恒把眼前景信手拈来,却又不甘仅拈景入诗、就景叙事,而是使之具有了相对繁多的含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是陶渊明笔下的自然随意,一如他“守拙归园田”般的“任性”。但杨旭恒笔下的这朵云,已并非一眼即可看出其形色的具象,而是与作者、读者心意相通的意象。由具象而抽象,由实入虚,由小物拓展开来,带读者进入思考的大情境,可谓小诗写作的旨归。这和谷川的诗有相似的初衷:语言很亲近,意蕴却丰富。
“在听得见蓝天的涛声的地方/我似乎失落了/某个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透明的昔日车站/站到遗失物品认领处前/我竟格外悲伤。”(谷川俊太郎《悲伤》)从诗的意境看,颇有“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味道,文字浅显却富有嚼劲。纪伯伦说:“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即便有意让语言浅白,那也是为了后退一步以助力,从而使诗的意境和含义更进一步。诗笔如刀,在心上刺出伤口,生活乘虚而入,在伤口未愈时开出花来。这是为诗者的追求。比如杨旭恒的这首《思恋》——
如果“她”远离了思恋,就约等于死亡,遥追《诗经·卫风·氓》中“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之坚贞;“她”不再耽于“思恋”时,死亡就“缓缓”远离她,于是她获得了新生,又似乎蕴含着“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劝诫。语虽浅,对思恋的深刻体悟却让人动容。
杨旭恒的思路是诗人的思路,跳跃、不循常规、追求新奇,他的灵气在诗中自然会随处可见。“在书与阳光之间/呈现出山野纯洁的轮廓”,诗意的空间感劈面而来。“书的灵魂正在骄傲翻飞/从纸的山麓飞抵辽阔云海/沐浴着初夏的阳光”“诗句时常饿肚皮/用它忍辱负重的身子发话”……这些闪转腾挪的思维,延古今同频,邀时空共至,铺陈成为诗之美。
(作者为作家、纪录片撰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人民周刊》2024年第19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