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我策划并担任责任编辑的《跟着作家学写作》丛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涵盖中小学生读写九大板块,直击当下学生写作“痛点”。我所在的编辑中心主要负责青少和文学类图书的出版。因之前做过10多年高中语文教师,我知道,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散文的阅读和考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编写这些图书的过程中,我对新时代散文景观有了些许体会。
第一,新时代散文写作与作家个人经验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个人经验”,多指作家的童年经历和故乡记忆,很多作家写散文,都是以童年和故乡为起点的。在记忆中烙下深深印记的童年经历、童年体验,以及故乡记忆、乡情乡愁,一般会成为作家早期散文写作,甚至是绵延整个写作历程的原动力。
让写作与自己的经历建立联系,在散文写作中十分常见。关于这一点,作家张者在一篇散文中表示,李娟和刘亮程这两位生活在新疆的作家,他们似乎天生就适合写散文。刘亮程在一个村庄居住多年,回来就写了一本书;李娟则从最普通的羊肠小道出发,进行她的文学表达。这两位作家的散文,令他们生活的天山以北的那片土地都带上了文学的色彩。
我在编写《人民日报教你写好文章》《跟着作家学写作》这些汇编类学生散文读本时,选入了作家叶梅的散文《巴东巫峡口》。学生或其他读者只是从地理和语文课本上知道巫峡,但印象不深,更不直观生动。在作为巴东人的作家笔下,巫峡是绝美的,似真似幻,犹如仙境。作家既是家乡巨变的亲历者,又是见证者,正因如此,她手中的笔才更加多姿多彩。在读者眼里,叶梅笔下的恩施城、巴东土地上的那片天空变得光芒万丈。
四川作家蒲光树写有《香从桂湖来》《棠湖韵味》《菜花香,菜籽肥》,这几篇美文写的就是他长期生活的成都。在他笔下,成都春雨喜人、夏荷诱人、菜花袭人,一切皆动人。
总之,童年记忆、乡情乡愁对作家的滋养堪称一种伟力。
第二,散文写作与作家阅读经历和阅读半径之间的关系。
作家们的阅读经历和读过的书往往会通过他们的文字传达出很多信息,让读者在阅读中触摸到作家的心灵,同频共振、气息与共。特别是学生读者,看某篇散文,会记住其中的美好句子,甚至经常吟诵。这就是散文的语言力量。
《跟着作家学写作》中收入了王剑冰的散文《潍坊的风筝》和韩小蕙的《古风古韵浸透塘栖》。《潍坊的风筝》所引潍坊的历史、风筝的历史与种类、与潍坊有关的名人和风筝的渊源等材料,都显示出作家阅读面和知识面的广博。《古风古韵浸透塘栖》抓取塘栖古镇的一个“古”字,使塘栖特色尽显。一块牌匾、一座古桥、一个宾馆,作家讲它们的前世今生,与它们有关的史料信手拈来,显示出丰厚的知识储备。该丛书选入的还有作家李晓东的《漫步阆中》,这篇散文纵论古今、旁征博引,将作家博览群书的学者特质展示于读者面前。
广泛的阅读首先会影响作家,又通过作家的文字影响读者。我在编书和与读者的交流中发现,广大师生非常喜爱这类文化散文。
第三,媒体融合与散文传播之间的关系。
最早提出“媒体融合”这一概念的,是美国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顾名思义,媒体融合是将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互相借势,旨在产生质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借助短视频对图书宣发与散文传播的方式进行了创新与探索。
据相关统计,2023年,网民人均每日观看互联网视听节目(含短视频)约为3小时,短视频上传用户逾7.5亿户。短视频的强势,恐怕也是“横店”被戏称为“竖店”的原因之一。
用短视频增加图书宣发的可视性,以补充图书传播方面的不足,形成立体多元的宣发环境,既是对图书负责的态度,也是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如果说,传统图书是相对静止的风景,那么,短视频则是灵动的、更具人气的流动性的风景。二者有机结合,势必能生成一股立体化的力量,“当惊世界殊”。
《跟着作家学写作》出版以后,与图书配套的是我们社陆续推出的宣发视频。视频有两类,一是诵读该套丛书中的文章,二是书中文章作者、著名作家给青少年的阅读寄语。比如,旅英作家张怀存被选入的散文是《格桑花》,除了我社融媒体中心的同事对该篇散文进行诵读之外,还对作者张怀存进行了采访。采访视频中,张怀存热情洋溢地对孩子们说:“书香满四季,阅读伴成长。《跟着作家学写作》,是一本值得去读的书,你们会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找到你们的故事。”青海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龙仁青这样寄语青少年读者:“同学们,阅读可以让我们打开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去领略不同的风景和人生,去感悟生命的辉煌和复杂。”作者亲自介绍自己被选入的文章,热力推介《跟着作家学写作》丛书,一下子将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读者会循着短视频为他们精心营造的氛围,走进一篇篇精美的散文中。
走进这个我们创造的世界媒体融合的方式,不仅让图书立得住,更让图书直观起来、亲切起来,有了温度,增了魅力。
阅读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时,我忽然想到与散文特点和优势相关的问题。乌兰牧骑被誉为“红色文艺轻骑兵”,而文学体裁中,散文也可以称为文章中的“轻骑兵”。从写作上说,大部分散文精短快捷,从内容上说,它既不像小说一样虚构,也不像诗歌那样含蓄,甚至和读者有些隔阂,但它直接,它坦诚,它写法机动灵活,它语言优美生动。因此,它和新的时代、滚烫的生活距离最近,散文类图书也最易亲和地入驻广大读者的心灵。
(作者为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