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滨,万物生灵安然栖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这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大制度创新。
2023年,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高水平保护带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整体布局逐步优化,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
心怀“国之大者”
以高水平保护带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
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2023年,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会同有关司局单位,专题调研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人兽冲突、转型发展等情况,着力完善国家公园体制机制,为打造这一亮丽名片提供重要保障。
为高质量建设第一批国家公园,组织开展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审核评估,并于2023年8月19日正式发布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部署保护管理等6方面重点任务。特别是结合实际创新提出弹性管理措施,有效破解了基层管理难点堵点问题。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步入了按规划推进的新阶段。完成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评估。
组建管理机构。按照中央编办关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复精神,制定印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基本完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和5个管理分局组建。
落实《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严把创建设立质量关。根据国家公园法立法进程,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妥推进27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设立工作。制定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创建设立材料审查办法等制度,印发《国家公园监测工作管理办法》《国家公园监测技术指南》,健全完善国家公园制度体系。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化项目布局。2023年安排中央资金支持国家公园建设,重点支持科研、监测、宣教等平台建设。
讲好中国国家公园故事。成功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召开国家公园工作座谈会、国家公园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座谈会,组织制作播出5集4K纪录片《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电视端观众和互联网触达超13.5亿人次,广泛传播国家公园理念。
聚焦重点任务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3月6日,国家林草局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报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的函》,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完善相关程序,形成本省整合优化方案报送国家林草局。8月至10月,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对各省级整合优化方案进行联审。9月28日,局党组会审议通过《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12月21日,《方案》经自然资源部党组会审议通过,将尽快报国务院审定。
健全管理体系
完善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需要以法治保障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址、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
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全力配合司法部完成两轮意见征求等工作,加快立法进程。目前,国家公园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一类项目。
制修订自然保护地法规和制度。《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草案于2023年4月4日报送国务院;组织修订《风景名胜区条例》,完成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印发《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规范自然公园管理。
夯实发展基础
推动自然保护区高水平保护
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查审批,强化监管。组织完成37处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召开8次专家评审会,累计批复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推动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
印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筑设施审批管理的通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许可事项。发布公告延续委托各省开展该行政许可事项。
协调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中央财政生态保护恢复资金,支持山西灵空山、内蒙古大青山等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护能力。
倾心服务基层
加快自然公园建设
加快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查审批。在总体规划省级层面编制过程中委派专家靠前指导,提升规划编制水平。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审查报批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审查程序。上线运行规划线上审批平台系统,全面提升规划审查效率。组织完成42处风景名胜区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召开9次部际联席会和专家评审会,完成29个总体规划审查,批复5个详细规划。
扎实做好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组织完成“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两个申遗项目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实地评估迎检工作。启动重庆云阳和浙江常山2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指导吉林长白山、甘肃临夏等7处候选地迎接国际专家实地评估。参加第45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积极搭建申遗项目单位与世界遗产中心、IUCN等国际组织沟通桥梁,配合处理涉及我国相关议题。参加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协助推进我国新申报、扩园和再评估项目会上集中审议。
筑牢安全屏障
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
持续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测。组织13批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现陆海域全覆盖。向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相关司局派发人类活动疑似问题点位,并印发通知,做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问题核实查处整改工作。
参加黄河流域各类公园建设情况调研,梳理黄河流域各类自然保护地台账、问题清单,加强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管理。
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全国开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跟踪督促重点问题整改。针对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问题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涉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实地调研督导,建立工作台账,压实地方责任,督促问题整改。
参与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参与生态环境部、中国海警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的“绿盾2023”“碧海2023”专项行动,参加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等行动,查处涉自然保护地违规问题。
提升国际影响
深化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组织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科咨附属机构第25次会议、第七届MAB国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等国际会议,积极对外发声,扩大中国自然保护地影响力。
推进双多边合作,深化与俄、法、德以及非洲国家交流与合作。参加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环境保护合作分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及其跨界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第十七次会议,继续推进与俄方东北虎豹跨境保护区合作政府间协议相关事宜;协助组织中法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对话和法国生多局参访调研;积极推进全球环境基金(GEF)“河口项目”“白海豚项目”以及与法国开发署合作项目。
加强宣传教育
对外展示中国自然生态保护成就
升级“全国自然保护地在线学习系统”,增加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方式,录制“全国自然保护地继续教育”系列课程。开展世界地球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海洋日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2023年,组织开展了红外相机野外布设和精彩视频素材的收集、整理、鉴定、选题工作,高质量支撑《秘境之眼》栏目335期节目的播出,同时选择优质节目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和法语、俄语、西语、阿拉伯语5个频道向全球播出。另外,配合央视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举办了《秘境之眼》年度精彩影像点赞活动,累计获得超过1295万次投票点赞。《秘境之眼》栏目已成为宣传我国生态保护成就的重要窗口,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