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并多年从事阿中文化交流工作。我认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虽相隔遥远,但在文化上,阿中民众相互贴近,双方都主张和平、真知、诚信、包容。媒体在促进阿中交流对话中可以起到独特作用,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就是用多种方式报道好中国的故事、阿拉伯国家的故事,以及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的故事。
我希望尽己所能,并带动更多朋友,共同参与讲好阿中故事的“大合唱”,为增进阿中友谊和民心相通作贡献。
——阿联酋迪拜中阿卫视副总编辑穆罕默德·贝吉
我的中文名字叫马娜,现在是四川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我喜欢读书。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记录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在增进不同文明交流和相互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约旦,来自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还不够多。于是,我积极参与中国电影、电视剧及书籍的阿拉伯语翻译工作。今年,我完成了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的翻译。我希望继续深入学习中国文化,为阿中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我的力量。
——约旦籍留学生马纳尔·马吉迪·阿卜杜勒—拉蒂夫·哈马什
我是中国企业的一名伊拉克员工。在伊拉克,中国企业正在帮助当地建设学校,助力改善当地教育基础设施。我和同事们总是奔波在一个个项目现场,期待交付更多设计现代、功能完备、质量优良的示范学校,帮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加入公司两年多来,同事们的包容、团结、勤奋一直在激励和鼓舞着我,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并用拍摄短视频的方式介绍给伊拉克的观众们。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在奔赴一个共同的目标——用双手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伊拉克籍中企员工纳巴·塔利布·卡里姆
相逢跨山海,相知逾千年。近年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不断加强文明交流,增进理解信任,成就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新时代典范。在阿拉伯国家,活跃着一大批中国文化爱好者和传播者。今天,我们向读者呈现三位阿拉伯国际友人的故事。他们在文化传播、经贸交流等领域为增进阿中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友好使者。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6日 第 20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