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奋进绘就科技蓝图

2024-06-19 09:33:49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科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及资本运作平台,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华电奋进文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以永不服输、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走好脚下路,做好手中事,创造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奇迹,书写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重工故事,科技创新已成为华电重工最亮丽的底色。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2023年,华电科工提出“2345”发展战略,明确了打造“百年老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型平台企业愿景,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当好华电集团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战新产业的“孵化器”。

作为华电科工的核心业务板块,华电重工全面贯彻落实科工党委相关部署,主动承担各级重点科技攻关任务,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承担起企业主体责任,统筹运用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大局中,全面布局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技术研究,加速形成规模效益显著、创新优势突出、产业协同有力、品牌特色鲜明的战新产业,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进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完善“宝塔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了“1+4+N”即1个创新孵化平台、4个产业示范试验基地、N个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1”的带动引领作用;加强“4”大试验基地的总体规划,培育各层级实验平台的协同发展及良性运行机制;加大“N”个科技攻关实体的科技攻关支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的效能与产能。“1+4+N”体系的建设,实现了前瞻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有机衔接、顺畅运转,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的职能与功能得以做实。组建了中国华电氢能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重组了建筑结构设计研究院,在上海、天津、郑州设有三个技术中心,建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集团级科研平台和4个市级科研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协同运转机制,大幅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能力,有力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深化创新机制建设。从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研发布局、加快科技产出步伐入手,健全创新制度体系,强化制度落实。根据新形势、新业态的变化,适时制定、修订创新办法,落实科技创新尽职合规免责机制,保障科技研发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参与建设“科技研发的重点依托平台”,争当华电科工科技创新“主力军”。建立定期学习研究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对科技创新重大事项把好方向,将科技创新重大工作与公司发展、经营、改革有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深刻把握建设世界一流、“科改企业”等目标要求,着力打造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公司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营造创新文化生态。“向好的学、跟强的比、与快的赛”,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培植创新沃土、培育创新文化,加强跨界思维、融合思维的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全员创新活力。设立职工创新创效专项资金,每年评比创新成果和QC成果,对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的成果给予奖励。每年评比“科技专家”,让“科技专家”的个人形象和取得的事迹“上墙”。扩大“朋友圈”,主动对接国内国际最新科学技术研发,聚焦氢能、高端智能装备、海上风电、综合能效提升等战新业务,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和开发技术,针对公司各产业需求,对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模式。创新奋进、奋勇争先,全力打造科技“领军企业”,与强者赛,向高处攀,在华电重工蔚然成风。大力弘扬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个人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科创作风,引导科技工作者打破思想牢笼,突破思维桎梏,摆脱路径依赖,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火热实践,奏响新征程奋勇争先的最强音,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推动企业文化知行合一。华电重工坚持“文化同一”工作方针,不断推动企业文化知行合一,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力量。集团公司华电奋进文化印发后,华电重工立刻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党委会、主题党日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奋进力量。

做实创新孵化平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华电重工全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加快发展新产业、催生新业态、推出新产品、培育新赛道,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实现业务持续发展。

强化创新要素聚集。华电重工从打造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效流通的平台入手,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建立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加大科技研发自有资金投入强度,有效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科创产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科技创新成果积极转化落地见效。完善公司重大战略任务专项奖励机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的给予激励,形成资金、人才、资源等有效支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新产业培育壮大,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一批关键技术、示范项目落地见效。华电蓝科获得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新一代穿越式双小车自动化集装箱岸桥”成功申报北京市国际首创产品并获资金支持,该项目团队获集团公司“五型”标杆班组。生产制造基地曹妃甸重工入选“2023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百强”榜单、重工机械荣获“天津市科技领军企业”称号、武汉华电获得湖北省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奖励、华电金源荣获郑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多个科创成果得到成功转化,红雁池多能互补灵活性提升改造项目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武汉华电“锅炉钢结构核心部件大跨度H型叠梁制作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技术创新奖、盘煤巡检机器人和智能化座底式大直径单桩调平装备成果获中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

做好前瞻性技术研究。加强研发方向策划和核心技术攻关,切实发挥对重大科技方向的参谋把关、统筹协调、资源聚集等支撑作用。提升前沿性、基础性、集成性技术研究能力,加强创新点总结凝练,多出、快出行业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分级分层做好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任务。公司作为主要力量参与的“国家能源海上风电工程与运行技术中心”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名单,这是对华电重工在海风领域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的认可,对提升公司海洋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必将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建设的四川泸定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储能及氢能综合利用项目,利用泸定水电站水电制氢,验证了冷热电三联供高效利用,完成了水电制氢-高效储氢-氢能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内蒙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为全球首批大规模绿电制氢项目之一,该项目应用碱性和PEM电解水制氢系统高效耦合制氢,以提高制氢调节范围和动态响应速度,实现了风光互补发电制氢,打通了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辽宁华电铁岭新台子一期25MW风电离网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为国内首个风电离网制氢示范项目,自主开发的离网制氢的EMS系统,可实现制氢负荷与新能源系统在多种工况下的最优容量适配耦合;还实现了新型IGBT变流方案在离网制氢系统中的应用。

 

内蒙古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

 

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加大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的结合研究,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机制,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新业务孵化培育。华电氢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高效绿氢制备,在重大示范项目建设中打通了氢能“制-储-加-用”环节,打造出了绿氢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建成了高性能卷对卷气体扩散层生产线,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质子交换膜流水线批量化生产。华电氢能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较国际同类产品具有高质子传导率、低气体渗透率等优点。2条产线的顺利建成,填补了国内产业链空白,将助力集团拓展海内外新能源市场,为我国新能源产业谱写新的华彩篇章。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全方位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围绕科工“五个平台”建设,华电重工延伸打造“绿色清洁能源”“智慧交通物流”“节能低碳环保”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加速产业链系统突破、规模增长和竞争力提升。

推动重点科研课题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拓展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应用及上下游产业融合应用场景,打造行业领先的绿氢装备制造商和供应商。加快新型岸桥、全自动场桥、新型链斗卸船机、零碳港口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绿色智慧港口产业化布局。青海德令哈PEM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项目,采用国内首创单堆MW级3.0兆帕PEM电解水制氢系统,是国内首个PEM电解水制氢商业化应用项目,实现了PEM制氢设备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装置及系统集成的工程化应用,并成功应用于高海拔、高寒地区。华电氢能积极在全国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进行布局,推进氢能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

 

新型高效穿越式岸桥

 

加快种子项目的技术研究和创新孵化进度。推进垂直矩阵式重力储能、水能高效利用等技术研究和创新孵化,加速首台套、首批次核心技术及装备示范应用。通过技术攻关形成100MWh级网源侧和2MWh级用户侧矩阵式垂直重力储能系统工艺包,在超高框架结构突破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形成了超高框架结构技术方案,正在开发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力块储能调度系统。开发的新一代高效穿越式双小车岸桥,是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集装箱装卸设备,创新研发了独立运行上下穿越式双小车创新构架、动态减震系统、新型节能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双小车ECS系统等系列创新技术,可提高码头装卸效率50%以上,并实现节能、自动化作业。目前,新型岸桥产品已获授权专利140项,并取得6项软件著作权。

 

青海德令哈PEM制氢项目

 

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华电氢能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制约,建成高性能卷对卷气体扩散层生产线。研发的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具有单槽产氢规模大、电流密度高、电耗低、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对可再生能源随机波动性大、发电不稳定的情况有较强的适应性,适用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备绿氢场景,已成功应用于辽宁华电铁岭新台子一期25MW风电离网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和内蒙古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并顺利产氢。研发的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氢气纯度高等优势,且运行更加灵活,与可再生能源的适配性更好,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已完成PEM电解槽双极板技术研究、流道仿真分析、模拟计算、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及系统开发,成功应用于青海德令哈PEM制氢项目。加快漂浮式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波浪能、潮流能、海洋牧场等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海洋能源研究院建设。加速柔性光伏支架、跟踪光伏支架、BIPV、智慧散料装卸、超高速皮带机、火电综合能效提升和灵活性改造、熔盐储热、钢结构空冷塔、噪声源头控制、高效环保型机力通风冷却塔等核心技术及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电智能调度系统(ECS),整合上层调度功能和底层控制功能,实现码头运营管理系统(TOS)对港口装备的智能高效调度,码头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新突破。(中共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委员会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加减乘除”引领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