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重质量、提效率、强战力

在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中探索现代警务的“城关模式”

2024-11-13 10:51:11   

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厅、市局部署要求,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以机制运行为牵引、以大数据赋能为支撑、以做专警种为关键,通过搭建流程顺畅、协同高效的中枢大脑,构建超前灵敏、敏锐感知的情报链路,构建快速联动、专业赋能的行动矩阵,加快形成更具专业化、体系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聚焦质量变革,搭建流程顺畅、协同高效的中枢大脑。城关分局坚持把“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作为最根本的机制,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紧跟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新要求,完善体系、理清构架,迭代机制,不断更新警务理念、推动警务变革。

聚焦重大风险、突发事件、安保任务和专项工作不同实战场景,修订《指挥中心工作专班实体化运行实施方案》《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反应灵敏、高效权威”的情报指挥体系。

布建指挥中心与29个户籍派出所综合指挥室“1+29”情指体系,遇战时5个业务科室、11个专业大队联络专员进驻指挥大厅,全面充实合成研判力量,逐步形成一体化指挥体系,实现情报搜集、研判、跟进全覆盖,切实发挥“情指行”统筹合力。

升级研判专班,成立侦查中心,抽调情报、刑侦、网安、合成、刑技等“懂侦查、会研判”精干警力,闭环处置核查部、省市情报线索、预警信息、作战指令,全面搜集各类情报线索,落细落实常态研判,严防各类风险隐患,服务支撑实战需要。

聚焦效率变革,构建超前灵敏、敏锐感知的情报链路。抓好部门警种、警务数据、社会资源“三大融合”,城关分局依托全面精准、集成统一、协同高效的一体化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前端感知力。

按照以专对专的思路,在“专业”上下狠功夫,整合职能相近的情报、研判、网安、刑侦等团队协同一体,成立“兰州城关公安侦查中心”,实现扁平化指挥调度、集约化攻坚突破。成立至今,共研判支撑破获各类案件781起、抓获上网追逃人员121起,特别在侦破22年前命案积案“施某被故意杀害案”中,思维碰撞、智慧融合、信息共享,助推形成力量聚合、攻坚互助工作局面。

建成257个智慧安防小区、27个平安驿站、9个街面快反警务室,连接贯通公安视频监控与社会视频资源,全面提升情报引领力与数据支撑力。今年以来,传统刑事破案率提高至83.37%、侵财类案件破案率达到90%以上,破案效能大幅提升。

更新换代警务终端、电台,打造车巡、步巡、视频巡、摩托车巡、无人机巡空地一体“五巡”联勤体系,将街面实战单位、最小作战单元串联,实现警情、警力、感知设备“一图调用、一呼百应”,指挥作战效率显著提升。全区刑事、治安发案数较5年前下降60.7%、42.5%,街面“盗抢骗”案件发案数呈现历史性下降趋势。

聚焦战力变革,布建快速联动、专业赋能的行动矩阵。城关分局不断适应新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抓机制创新和体制重塑的同时,更抓共建共享和实战实用、抓基础提质和基层提效,练“好”处突尖刀、练“精”实战单元、练“强”打击力量,提升城关公安新质战斗力。

探索创立警用无人机喊话、围挡布使用、臂盾棍棒结合等技战法,流程化处置重大突发警情,组织辖区校园、医院、企业保安及其他单位保卫力量,开展突发事件处置培训230余场次,有效提升警民联手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能力。

在全市率先启用分局实训基地,开展执法能力、枪械使用与最小作战单元战术训练270余场次,模拟专题演练,“1、3、5”快反能力有质提升,实战单位、民辅警熟知应用场景,全区街面偶发性案件(盗抢骗现行犯罪)下降到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筹建“大数据”实验室,孵化升级实战模型,加强对“暗网”、数字货币、洗钱等新型犯罪研究,制定7大类38项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汇编11个办案指引,侦查、打击、刑诉流程更加流畅,电诈系统治理经验面向全国介绍、命案与跨境网络赌博技战法在全市推广。

据介绍,下一步,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厅、市局具体建设要求,聚焦高水平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各项中心任务,强化研究与执行,统筹组织实施相关任务建设,努力为甘肃公安现代化贡献兰州城关智慧与经验。(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警惕促销套路 谨防假冒伪劣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