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今年中国仲裁周重要组成部分的“2024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中国-中东北非仲裁高峰论坛”正式开启。
论坛主办方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说,仲裁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是涉外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中东北非国家发展战略持续对接,取得显著成绩,油气、贸易、基础设施等基础不断筑牢,人工智能、投融资、新能源等新增长点,双方务实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在中国仲裁高峰论坛跨过第一个十年的里程碑时刻,我们以“跨越时代的国际仲裁”为主题,举办首个聚焦中国—中东北非区域间仲裁法治合作的高峰论坛,多家国际组织和知名国际仲裁机构负责人共议国际仲裁新的发展趋势,共商新时代国际仲裁友好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将深化仲裁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仲裁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的积极作用。
论坛嘉宾普遍关注到国际法和国际仲裁的交叉问题。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凌霄认为,国际法在仲裁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基础性的,它是确保全球争端解决一致性,公平性和可预测性的不可或缺的框架。在今天这样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中,跨境投资、贸易和政治关系塑造了国家和民间实体之间的关系,仲裁为解决纠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机制。然而,国际法将仲裁建立在一套共同的原则之上,以确保正义能够超越国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性的原则作为国际法渊源之一,在国际商事仲裁和国际投资仲裁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些一般性国际法原则,不仅填补了空白,并且也奠定了这一法律领域的基础。
作为今年仲裁周的另一个主体活动,9月25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发布《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2023-2024)》和《贸仲仲裁裁决域外承认与执行案例选编》。《执行案例选编》是国内首次聚焦中国仲裁机构裁决在域外被承认和执行状况的专门研究,由贸仲资深仲裁员牵头多名高校学者和实务律师组成课题组,重点选择10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从贸仲近年来在上述法域获得承认与执行的裁决中精选了15个案例进行系统研究,特别关注了不同法域特殊规定对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影响。
仲裁周活动参会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广认为:“近年来,中国仲裁机构越来越多地得到当事人的信任,也作出了大量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但是,裁决光作出是不够的,只有得到最终的执行,争议才算是被解决了,裁决能不能顺利地通过域外的司法审查,也是当事人来选择争议解决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同样也是检验裁决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这个课题开展研究是全面地服务于当事人争议解决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支持。”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