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执法司法服务群众水平,2019年8月,武昌区人民法院、武昌区总工会联合成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自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接收法院委派、委托案件2680件,调解成功1876件,调解成功率达70%,收到了积极效果。2023年11月,武昌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化解劳动争议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今年5月,老刘与武汉某科技公司劳动争议系列案件,在“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通力合作下,运用“诉调对接化解劳动争议”工作法较好地化解了纠纷,避免了程序空转,有力维护了和谐的劳企关系。
据了解,2021年,老刘所在某科技公司因运营调整,取消在武汉的办公地点,致使老刘等6人与该科技公司解除了劳动合同。由于双方对经济补偿金争议较大,在多轮协商沟通未果的情况下,老刘等6人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裁决后老刘与公司均表示不服,各自向武昌区人民法院起诉。
因该起系列案双方互为原被告,为避免程序空转,也为实质性化解纠纷,武昌区人民法院在征求双方同意后,将案件委派给“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进行调解。工作室收案后,调解法官与调解员细致了解双方的诉求,分析案件争议焦点。经过研判评估,调解法官发现该系列案在确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等方面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兼具个性,于是确定了“示范审判+诉前调解”的方案,即从这6起诉讼案件中选取1起先行立案审理,其余5起案件参照该案件审理结果,进行诉前调解。
最终,调解法官和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老刘和原东家达成一致方案,老刘他们拿到了补偿金后专门打来电话:“非常感谢武昌区人民法院,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维护了我们的合法权益!”
“这个公司也非常认可我们的调解方式,也比照我们的调解结果妥善处理了其他员工的补偿问题。”武昌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明惠萍介绍说,这是武昌区人民法院采用“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工作模式,有效化解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和谐的劳企关系,取得积极成效的又一个缩影。
据介绍,近几年以来,武昌区人民法院充分利用法院、工会的普法宣传阵地,组织开展“法官进企业、进园区”普法宣传活动,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借助区总工会“公益法律服务站”平台,在招聘会现场设点普法,编辑发放《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法律知识问答》宣传资料,帮助劳动者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该院创新开展了“1+1+N”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新模式,自2021年以来,该院在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武昌区职工之家等建成多个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站,指导企业工会依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为还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员工提供法律支持。
武昌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劳动争议案件归口管辖、专业审判,审判法官与调解员诉调直连。出台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管理规定,对流程、时限、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推进信息化,充分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委派(托)调解案件、音视频调解、调解协议签订、司法确认等工作,实现“转、办、认”线上无缝衔接,从机制流程上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