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最高法发布司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2024-05-30 08:35:08    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魏哲哲)最高人民法院29日发布一批司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旨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黄河的意识,让黄河保护法从刚性约束的“文本法”转化为群众自觉遵守的“内心法”。

人民法院坚持最严法治理念,严格依法审理黄河流域各类环境资源案件,重拳打击一切损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聚焦节水利用、水沙调控、防洪安全、污染防治等方面突出问题,严格落实“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原则,坚决打赢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之战,让黄河保护法律法规真正“长牙带电”。如案例二,人民法院严格执行黄河流域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依法判令未依照批准条件取水的煤矿开采企业赔偿了50余万立方米地下水流失的生态环境损害,有力维护了区域地下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

人民法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中自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生态效果和法律效果有机统一,以司法之力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案例三,对侵占黄河湿地的违法建设项目,人民法院强化府院联动,全部实施拆除,助推案涉区域生态环境和湿地修复,促使该案以撤诉方式圆满解决,以最低的司法成本取得了最优的生态效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社会治理多元共治、同向发力。人民法院坚持协同治理理念,积极推动搭建各种形式的行政、司法协作平台,以及时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作为环境司法的根本价值追求,能动履职,积极主动促推行政与司法的衔接配合,发挥司法审判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做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使保护好黄河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动目标。如案例五,针对若尔盖国家公园区域内生活垃圾堆放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周边环境并威胁黄河水体安全的情况,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人民法院在诉讼中督促推动行政机关及时采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法检两院与行政机关协同实现生态修复目标的典型。

黄河保护法以专章形式对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作出规定。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处破坏流域文物、名胜古迹、人文和自然遗迹违法犯罪,加大黄河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迹司法保护力度,切实守护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如案例十,犯罪人盗掘的青海吐蕃古墓葬群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盗掘对古墓葬本体完整性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成为当地历史文化传承和自然人文环境中永久的伤疤。人民法院作出严厉刑事处罚,有效警示震慑不法盗墓活动,引导当地群众正确认识受法律保护的古墓葬及其价值,共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第 1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下一篇:楼房装修,不可损害邻居权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