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 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武贵龙    2024-07-05 11:29:29    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形势任务,回答了新时代思政课如何建设、依靠什么资源建设、依靠什么力量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把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逻辑要求,融通主渠道和主阵地,立足学校特色,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坚持思政课主渠道教学的原则方向、强化资源供给、实施数字赋能、打造红色人梯,不断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含金量”,提升课程吸引力,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守正创新把握思政课建设原则方向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必须把握知识积累渐进化、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深刻理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双重逻辑:大中小学三个学段一体化、本硕博思政课建设整体化。要抽取不同学段思政课中的“公因式”,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展示同类知识的不同学段表达形态,教师依靠知识上的“重复值”,教育学生渐进性获取知识上的“增加值”。开展以集体备课为主要载体的集中研学,组织大学思政课教师研读中小学思政教材,贯通本硕博思政培养流程,在专题式“金课”上下功夫,打造为大中小学、本硕博公共课程使用的资源,让思政课既要独门立“高峰”又要门门立“高原”。
  强化实践教学资源供给讲好中国成就
  思政课教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经常调整“讲台”位置和“黑板”角度,对准具体实践、运用理论阐释中国成就,让学生“走”起来、教师“动”起来,带动课堂“活”起来。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为基点,面向经济建设一线,通过“行走式备课”“行走式上课”等方式,把师生送过去,把成就带回来,让成就“自己说话”,增强学生信服力。要充分利用好身边事、身边人,通过身边资源挖掘,与学校驻在地的基层党组织开展合作共建,系统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阐释中国精神、寻访中国精神、绘制中国精神地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文化密码,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发挥乡村振兴“大课堂”作用,把原脱贫攻坚战场作为思政课教学现场,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高校,还可以把学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成绩就地转化为思政课教案。组织学生到生态环保一线看变化、看发展、看对比,让学生看得见绿色、听得见鸟鸣,系统展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巨大成绩,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有效呼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序衔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统一,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合力共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数字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迭代升级
  由课堂教学的充实性带来学生高度的获得感是“金课”的典型特征。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实现传统课堂的转型升级,助推思政课建设汇入数字化浪潮,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含金量”的有效方式。通过数字技术统合教师之“志”与学生之“趣”。趣味性是“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直观体现,建构于非娱乐化基础上的趣味性要求把思政课当作“人的感性活动”、作为人认识社会的“实践”。基于这一认识,要在课堂再造中贯彻一个“共”字,即师生同步在场、同步参与,共录慕课、共演思政剧、共录微视频、共创主旋律歌曲,实现教师之“兴”与学生之“趣”的统一。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走进场景”与“场景走近”。亲历感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整合感性材料中形成的直观感受,即所谓:讲解千遍,不如体验一遍。要以“空间延展”和“情景收纳”的方式实现“走进场景”与“场景走近”的结合:与红色展馆等合作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效拓展传统课堂实体空间,让学生走进真实场景;开发虚拟仿真系统、红色情景沙盘,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数字技术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旨在实现现实和理论话语式再现的第一课堂,以“讲”为其主要表现形态。与之相异,旨在践行第一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二课堂,以“做”为主要特征。数字赋能第一课堂形态改造的效果就是要融通两个课堂,赋予第一课堂历史性和历时性,让第一课堂“活”起来。通过实时连线等方式,打造云端“大思政课”。
  按照“六要”要求打造红色人梯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打造与思政“金课”建设目标相一致的师资队伍,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做“经师”与“人师”相结合的大先生。所以,要让教育者接受再教育,尤其是教学方法再教育,以期用彻底的理论折服学生。积极构建体现教学梯队层次化、育人作用体系化、研修内容时代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推动培训与备课、磨课、评课、说课一体化建设。组织思政课教师到生产企业、田间地头等考察国情、寻访民情、了解社情,积累授课素材,促进理论积累与实践认知的匹配。基于不同年资教师之间的职业发展矛盾差异,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策,帮助青年思政课教师解决领域性学术研究注重理论深度与思政课教学侧重知识广度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尽快实现从青年学生到青年教师的彻底转变。帮助中年思政课教师解决思维、学术、话语、方法定势与教学科研创新要求之间的矛盾,协助他们引入职业的源头活水。帮助资深教师解决职业生涯有限性与求真求知求实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培养好学术接班人。(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赓续传承红色文化 凝聚高质量发展力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