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抓好学生社区建设,将思政育人做到“家”

付建龙    2024-06-27 21:02:17    《人民周刊》

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改革举措。高校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大党建”“大社区”观,探索形成党建引领、服务下沉、润心走心、智慧便捷、精准施策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以“五突出,五强化”为抓手,打造“五彩”学生社区,切实推动 “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突出党的建设,强化政治引领,打造“红色思想阵地”

“一站式”学生社区要有组织保障,形成大党建工作格局。作为高校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要在支部设置、党团活动、理论宣讲上下功夫,实现社区党建引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打破以班级、院系为单位设置学生党(团)支部的固有模式,通过纵横贯通的社区党建矩阵,将党(团)的工作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一名党(团)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团)员带动一片”的引领效果。设置“党(团)员先锋岗”“党(团)员示范寝室”“党(团)员工作站”等空间功能区,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全覆盖”育人优势与组织优势,联系重大事件因时而进、结合学生需求因事而化、依托网络平台因势而新,发挥“思政大讲堂”“劳模进社区”等思政品牌效应,让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走进学生公寓、走到学生心里,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突出“三全育人”,强化服务下沉,打造“橙色活力地带”

“一站式”学生社区应以思政力量为牵引,教育力量、管理力量为两翼,打造协同育人合力。高校应建立健全“全员育人”长效机制,引导行政管理干部、教师自觉沉入学生社区,实现师生线上线下互动“全天候”。推动多元育人主体扎根学生社区,引领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深入学生中间,对社区治理和管理共担共享,形成领导干部带头育人、专任教师引领育人、党员教工示范育人、学工队伍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推动“文化浸润”与“学生发展”相辅相成,进一步加强社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开展丰富的文体、教育、宣传活动,着力打造学生集体晨跑夜跑、劳动周教育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等品牌活动,不断激发“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澎湃活力。

突出心理教育,强化润心行动,打造“蓝色幸福港湾”

高校应把心理育人力量和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到学生身边,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在学生社区,努力为学生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建构“学校—学院—社区(班级)—楼层—宿舍—个人”六级心理预警体系,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立体化的社区心理危机预防和管理模式。运用无感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防手段,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最前端的精准分析研判,做到“抓早抓小”“小事化了”。丰富社区育人载体,构筑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区心理宣传平台。注重学生社区内朋辈学生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从班级心理委员、优秀学生干部队伍中选苗育苗,深入学生公寓朋辈辅导,共同预防学生社区心理危机。建设“辅导员心理工作室”,打造心理讲座“金课堂”、心理关爱“微访谈”、互动体验“优平台”,拓展心理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社区心育创新平台。

突出新质生产力,强化信息化建设,打造“绿色高效校园”

以坚持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创新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生社区打造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集中身份管理和身份认证平台。以“一站式学生事务发展中心”为依托,加强线上一网通办建设,加快推进学生社区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强化与数据中心的对接联动,实现课程数据、食堂消费数据、门禁数据、上网数据等大数据接入与协同分析,细化优化学生数字化档案管理指标,将学生学业、学习行为、校园生活等通过大数据技术赋能,依托多类多维评价体系,定时分析学生状态,跟进学生学业情况、课余活动、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社交情况等,用更为科学的方式精准研判社区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发展需求,进而实现信息化平台精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治理效能,打造高校智慧服务的示范基地。

突出网格化管理,强化精细服务,打造“紫色理想家园”

坚持一切以学生的安全和需求出发,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学生工作。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建设学生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社区安全教育体系。在开学季、国家安全教育日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警、校、家协同为学生社区安全保驾护航。在日常教育中,应结合多发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常态化开展消防、反诈、防盗、交通等系列专项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活动,推动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构建学生社区安全管理群防群治网络,将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模式的“高效率”转化为校园安全稳定的“强保障”。

高校应切实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大力推进学生社区服务育人体系建设,将思政文化育人工作做到“家”,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党建的前沿阵地、“三全育人”的实践园地、智慧服务的创新基地、平安校园的样板高地,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高陪伴学生成长的本领能力,给学生希望与梦想,用心用情用最温暖的关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人民周刊》2024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11期

上一篇:构建高质量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