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多元文化和多边主义

胡军     2024-06-14 10:42:20    学习时报

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危机。尽管世界各国都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赤字仍在不断扩大。自然的退化并不纯粹是一个环境问题,它涵盖经济、文化、地缘政治、社会正义和人权等各方面。各国应尊重多元文化、坚持多边主义,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繁荣的世界。
  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多元文化、多边主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物多样性是多元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础条件。生物多样性造就文化多元性。文化是人类在依附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又不断革新的人类活动的总和。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元性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自然生态、气候条件与群落生存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随之孕育了多彩多姿的多元文化。中国有56个民族,无论是居于平原抑或高山、深谷,各民族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因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不断发展创新,酝酿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品格,造就了诸如东南地区的桑基鱼塘、西南地区的高山梯田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范例。
  多元文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源头活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往往是民族聚居区和文化特色区。各民族生活在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世世代代积累形成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生产生活习惯,体现了最朴素的生态保护理念。例如,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约孙”,主要是指保护马匹、保护草场、保护水源、防止荒火、珍惜血食、节约用水等;在傣族传统知识系统里,保护森林、爱护大自然是必须恪守的,他们生活在原始热带雨林中,却绝不随便砍伐一棵树。近年来,各民族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焕发新生机,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可以说,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相互依存,正是因为有了多样的生物,才有了多元的文化。反过来,多元文化又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强劲动力。
  多边主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提供机制保障。实践证明,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出路有且仅有一条,就是坚持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共同寻找应对挑战的“密码”。多边主义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恪守的原则,中国积极倡导并践行这一原则,凝聚各国共识,引领推动达成了包括“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内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揽子决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设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多边主义是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机制保障。真正的多边主义应以尊重多样性为思想前提、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价值,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更重要的是,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多元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路径。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践行多边主义、尊重多元文化,共同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健康、宜居的地球家园。
  尊重多元文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新动能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文化交流互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许多民族在与自然长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自觉。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化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文化是平等的。只有以平等为前提,秉持谦逊的态度,不同文化才能交流互鉴。文化是包容的。包容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动力,一切文化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加强交流,文化才能充满生命力。只有秉持多元文化间平等、包容的态度,才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新思路。
  多元文化间取长补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引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模式,我们应倡导并尊重生态文化的多元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应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将某一种文化强加于人一定会引起水土不服。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包容、交流、借鉴,必须充分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生态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将“他山之石”转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动力,在求同存异中携手前进,共建共享和谐美丽家园。
  践行多边主义携手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生物多样性公约》开篇明确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仅凭一国之力怎能完成?必须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昆蒙框架”,积极开展跨界保护区和生态走廊建设,推动国际资金支持与技术转移,发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作用。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互利共赢。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基石,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生物多样性丧失、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必须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的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多元文化、践行多边主义,这三个议题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文化交流互鉴为纽带,以多边合作为桥梁,以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应对新机遇新挑战,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作者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以“转观念”引领成品油销售企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