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周俊明    2024-04-24 15:47:37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搭平台、优环境,促转型、提质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力打造科创孵化平台,积蓄新质生产力发展势能。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以“科创湖北”试点区建设为工作主线,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一是持续探索高品质科创平台。围绕襄城产业布局,在全市率先建设化工领域海智工作站,成功研发硫代环氧新材料3S项目,有效提高我国乙炔产业链相关产品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推动海洋工程领域的环保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韵生航天科技、台基半导体、精信催化剂、金达成精细化工等企业与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协议,累计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与院士(专家)开展项目合作21个,申请专利308个。建设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24家。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秉承“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工作理念,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家,荆洪生物、中油优艺环保获评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博扬生态农业获批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603文创园成功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大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武汉工程大学签订《政校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绿色化工产业研究院。在全国县级层面首个启动揭榜挂帅制度,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填补了国内磷石膏回收利用空白;湖北台基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深度合作,开展碳化硅材料到器件全套流程的关键技术国产化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华壁建材公司与湖北文理学院合作研发的“利用花岗岩渣粉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项目成功实现花岗岩废料综合利用,助推石材开采加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底盘。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根基是产业。襄城区着眼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载体。一是提升传统产业“含新量”。大力推进企业设备更新,积极引导辖区内化肥、农药中间体、汽车零件加工等一批传统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创新手段,持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科技含量,增强行业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向“看家产业”的切实转变。支持华中药业、凌晟药业、荆洪生物等优质企业开展绿色技术改造、产品优化迭代,实现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湖北荆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生产线的技术改造,由农药原料药逐渐向高附加值的环氧材料转型,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药原药定点生产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产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原药产品产出占全国总产量13%,成为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二是强化新兴产业“集聚力”。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加快建链延链补链,不断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湖北锂源一期5万吨磷酸铁和5万吨磷酸铁锂投产,年产值达到30亿元,企业研发的锰锂1号产品更是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投资20亿元的东风鸿泰电池正极材料回收项目正式签约,补齐新能源产业链短板。2023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占比高达19.5%,成为全区最大工业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凌晟药业研发的头孢克肟母核7-AVCA,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投资50亿元、占地1000余亩的华中医药三期项目正式开工,将建成襄阳市迄今为止占地规模最大的医药产业园,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上市企业台基半导体招引了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在襄城集聚,目前恩普赛电磁脉冲成形项目于2023年9月正式开工,填补了华中地区铝合金电磁脉冲成形技术的实施转化和产业化的市场空白,襄城已经进入了大功率半导体行业新赛道。三是激发优势产业“新活力”。持续锻造文旅产业长板,成功创建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断擦亮襄城文旅“金字招牌”。紧盯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强力推进襄阳古城保护和利用,建设管家巷历史文化街区,春节期间襄阳古城游客日均接待量达7万余人;唐城二期岘山大景区项目即将开放,正在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古隆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有条不紊。同时,北街、六〇三文创园、盛世唐城·唐人街全市仅有的三条省级特色商业街在襄城遥相呼应。据统计,春节期间全区游客接待量超百万余人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力释放了文旅消费潜力。

 

 

全方位夯实要素保障,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坚持以高效要素保障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强化人才保障。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制定出台“1+N”人才政策体系,为来襄人才事业发展、居住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建立以企业为导向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襄城经济开发区获评首批省级人才创新服务中心,选派58名“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首席技术专家”与全区重点企业达成合作,将科技人才带到产业发展一线。二是强化金融保障。搭建政企银平台,畅通金融机构与企业的资金产品供需渠道,今年以来,共举办12次政银企对接会,帮助湖北凌晟药业、泽东化工等全区1300余户市场主体,获得农行、建行、汉口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额达71.065亿元,获得贷款额47.93亿元,着力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新兴产业项目快速落地。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持续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市场主体大走访”活动,持续深化“五个一”项目包保机制,就企业发展难题,建立定期督办、定期研判制度,全力帮助疏通新质生产力发展难点。(作者为中共襄城区委书记)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省平利县:凝心聚力抓党建 强基固本促振兴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