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探索构建党校“贯通式”科研管理机制

尹德挺    2024-03-22 09:57:35    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党校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高质量科研是党校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党校科研管理者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面向未来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着眼党校科研的内在规律,党校科研管理工作应更加突出前瞻性、系统性,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将教研与实践相贯通,以“贯通”作为基本理念和工作方法,有效整合党校内外的科研要素资源,走出“为科研而科研”的“小科研”思维,在学科设置、成果转化、教师成长、数据赋能、平台构建上探索构建“贯通式”科研管理机制。
  贯通学科与规划:立足长远育好“学科树”。学科建设是党校的基本建设,也是完成党和政府赋予党校教研任务的保证。党校科研管理可积极探索多学科、跨学科的“贯通式”学科规划,对原有学科设置调整优化,立足长远育好党校“学科树”。探索“贯通式”学科规划应严格贯彻《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中关于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履职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的要求,聚焦现实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培育交叉学科,促进学科融合发展。探索“贯通式”学科规划有助于深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学科,对其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等方面作出体系化、学理化阐释,就必须走出学科局限,统筹谋划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之间的贯通。探索“贯通式”学科规划有助于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条例》提出要“重点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党性教育学科建设,积极扶持教学急需且相对薄弱学科,逐步形成突出党校(行政学院)特色、满足干部培训需要的学科体系”,这就要求将重点学科建设、特色学科建设与急需且薄弱学科建设贯通起来,形成党校学科体系。探索“贯通式”学科规划有助于党校教育培训面向未来。面对飞速发展的智联社会,干部学员的领导能力和治理能力必须适应这一新变化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党校切实把学科建设与教育培训需求贯通起来,探索“贯通式”学科规划建设,更好满足新时代干部能力建设之需。
  贯通理论与对策研究:着眼共赢搭建“新桥梁”。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是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是党校承担为党献策的重要职责、体现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独特价值之所在。从内在逻辑上说,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具有相辅相成、互相贯通的关系。面向新时代重大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需要丰厚的理论基础;开展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也离不开丰富的经验材料与政策视野。实际上,新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往往都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相应的对策研究既要有多学科的理论运用,也要有对实践的深切体悟。因此,应积极推动“学术话语”与“智库话语”、“学术成果”与“咨政成果”的相互转化,进一步培育具有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贯通视野的研究团队,实现以对策研究为牵引的理论研究与以理论研究为支撑的对策研究的双向互促。在实践中把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贯通,就需要将具有理论优势的教师与具有实践优势的学员两类主体贯通起来。党校的学员来自各地区各行业,他们专业背景多元、工作经历多样且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宝贵的科研潜力。要利用好学员这个独有的资源,创新学员融入党校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的体制机制,激励教师与学员“结对子”,激发两者高水平交流、研讨与合作,形成更多的“金点子”“好方子”。
  贯通科研与教学:注重融合打通“教研咨”。打造“贯通式”科研还要遵循科研支撑教学这一基本原则。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是党和国家赋予党校的职责。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高水平的教育培训需要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支撑,注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思维的能力,授之以渔。因此,要将科研与教学贯通起来,实现教研衔接、教研一体,让党校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培训。同时,干部教育培训也是激发思想灵感、碰撞智慧火花、促进科研进展的过程,可积极探索“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具体实践机制。从制度安排看,党校科研与教学的贯通衔接要以开展“基本培训”作为重要抓手。“基本培训”要求党校具备全面完成基本性、基础性培训任务的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与之对标对表,这为党校科研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定位,是科研支撑教学的具体实践路径。
  贯通共性与个体:探寻规律画好“科研像”。探索党校“贯通式”科研管理需要重视智慧化手段的支持。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演变,科学技术对党校工作各个方面的影响正不断扩大,学员也对如何提升履职担当中的科技素养日益关注。运用新的理念、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揭示党校科研规律、服务党校科研工作者、助力党校成果产出,是优化党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因此,党校“贯通式”科研需要把每一个教师的个人能动性与智慧化系统的功能作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宏观层面上,可以尝试建立体现党校科研动态的大数据科研画像,通过对国家和省市重要基金项目、“三报一刊”理论文章、核心报刊论文、学术著作等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数据分析,帮助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化党校科研规律性认识,激发其科研创新动力。在微观层面上,可以尝试建立服务个人成长的科研生涯大数据机制,围绕成果数量、成果质量、成果类型、任务贡献、学术活动参与等勾勒出个人的科研画像,并基于此,为不同类型特点的科研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支持、学术资讯和调研资源。总之,可积极使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揭示党校系统科研产出的深层逻辑,将党校科研的规律性与科研人员的自觉性贯通起来,助力教师出思想、科研出成果、党校出人才。
  贯通平台与资源:协同各方打好“组合拳”。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方面军,党校科研工作承担着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重要使命,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更加强调科研工作的组织保障,突出集体攻关的“有组织科研”。因此,党校科研管理应积极探索贯通校内各部门、校内与校外、党校系统内外的联动协调机制,把各方科研资源贯通起来,建构协同发力的联动平台,打好党校科研“组合拳”。在党校系统内部,聚焦科研管理制度的“供给侧改革”,围绕“攻关团队怎么建”“科研项目怎么设”“考核评估怎么搞”等关键问题形成高适配性政策,形成“一盘棋、一体化、一张网”的“大党校”格局,为推进“有组织科研”提供保障。同时,还要善于“跳出党校看党校”,用好党校这一重要平台,与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等联动贯通,将社会科学界与自然科学界贯通起来,切实发挥好“发起人”“黏合剂”的作用,构建开放协作、多元共享的科研咨政“共同体”。
  〔作者系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兼科研处处长、教授〕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东临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连片推动沂蒙乡村全面振兴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