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张百顺    2024-03-11 10:27:54    学习时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推动山乡巨变,为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典型经验和实践样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既要突出系统思维,生产生态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物质精神一起抓,协同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更要坚持辩证思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抓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转化运用,建设特色鲜明、各美其美的宜居乡村。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既不靠山也不靠海,全境近60%的土地面积是耕地,有着良好的平原气候、肥沃的平原土壤、丰饶的平原物产和一马平川的平原地貌。这一片平畴沃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是亟待深度开发的宝藏资源。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为农民而兴。围绕平原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特点,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努力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原特色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聚力夯实更具支撑力的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只有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稳产保供是聊城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们突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保耕地,近3年耕地净增加22.8万亩,建成“吨半粮”产能区32万亩;着力强技术,以“杜立芝工作室”为载体,选拔2万余名“土专家”“田秀才”,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兴水利,实施了聊城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防洪、灌溉工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突破116亿斤。平原地区土地成方连片,有利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机械耕作。聊城突出适度规模化、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方向,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快构建耕、种、管、收“一条龙”全程托管服务体系,高标准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切实畅通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全域平均亩产接近“吨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良田、良水、良种、良技、良法五大工程,有序推进“吨半粮”示范创建,2025年产能区面积将累计达到百万亩以上,全力打造平原粮仓,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多聊城贡献。
  聚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聊城农产品产能优势突出,瓜菜菌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东阿阿胶、临清桑黄、冠县灵芝、东昌葫芦等闻名全国,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平原农业的特点就是大生产、深加工、大流通,聊城将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流通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推动链条延伸。依托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做深做细“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等产业,全面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链条,加快推动产量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强化科技赋能。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高新区和鲁西种苗谷作用,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建种苗培育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农业腾飞插上科技“翅膀”。狠抓品牌提升。完善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流程质量监管及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让“放心吃吧,聊城产的”深入人心。实施品牌强农计划,在生产端打造一批地理标志,在加工端做优一批知名企业,在整体上持续打响“聊·胜一筹!”公共区域品牌,把更多经济效益留在当地、留给农民。同时,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和源头活水,加强脱贫人口动态监测,加快衔接推进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探索建立脱贫人口收入健康增长机制,确保过渡期后脱贫人口收入保持总体稳定和持续增长。
  聚力优化更具融合力的乡村生态空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障碍,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聊城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突出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促进各类要素均衡布局、双向流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实现“一村美”到“村村美”的全域绽放。一方面扎实推进基础建设标准化,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短板,让农民群众就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另一方面充分彰显乡村文化内涵特色,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科学编制村庄发展规划,注重挖掘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红色文化特色村、传统村落民居等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努力延续村庄传统风貌,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聚力构建更具凝聚力的乡村治理格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治理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关键在于凝聚力量、凝聚人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全力打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新局面。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好用好“党代表工作室”等为民平台,充分发挥“星级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的治理优势。强化群众参与,激发乡村共治活力。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持续拓展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全面推进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力军、受益者。推动乡风改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切实丰富优秀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共同价值理念,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向上向善的内生力量。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李国彪:全力聚焦行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