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亟需开发建设全国危化品车辆监管平台

2024-03-04 10:07:49    学习时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工行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危化品市场,危化品市场需求呈较快增长势头。我国危化品生产端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应用端和消费端则较为分散,危化品生产和消费区域不平衡的特点,使得国内危化品运输需求巨大,危化品运输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由于道路运输方式的固有特点,危化品道路运输受驾乘人员素质、运输工具、道路状况以及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通过道路运输的危化品种类繁多,物理和化学性质复杂,一旦发生事故就容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保障国内危化品车辆安全和快捷运输,亟需开发建设全国危化品车辆监管平台,通过科技信息化手段对行驶中的危化品车辆实施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执法,有效管控危化品车辆道路交通风险和隐患,全面提升危化品车辆监管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危化品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建设监管平台是推动危化品道路运输监管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推动高危行业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监管问题形势,顺应时代科技发展大势,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平台等科技信息手段,推动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全面提升高危行业安全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监管平台,能够有效发挥科技信息化手段在危化品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监测和预警功能,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手段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提前监测风险隐患,及时进行预警、干预和应急处置,实现监管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降低危化品车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建设监管平台是实现危化品道路运输全链条监管的客观需要。从危化品车辆路面监管的实际情况看,很难通过路面巡查、检查等传统手段对危化品车辆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对行驶过程中危化品车辆的监管,是危化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建设监管平台,可以通过平台的科技化、信息化手段弥补路面巡查手段的不足,加大危化品运输环节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源头管理、运输过程监管以及目的地监管三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实现对危化品道路运输行为全过程、全链条监管。
  建设监管平台是促进上下联动、区域协同监管的必要手段。当前,对危化品车辆进行监管缺乏全国统一的监管平台。各地危化品车辆监管平台建设不平衡,建设水平不均衡,标准不统一,功能不够完善。除此之外,各地危化品车辆监管平台之间数据相互隔离,未能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造成科技信息化手段在危化品车辆动态监管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发挥区域协同监管的效能。建设全国统一的危化品车辆监管平台,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和预留数据端口,能够推动打通行业平台之间、上下级平台之间、区域平台之间的信息系统传递壁垒,实现信息数据互通、共享,为信息化平台高效运作提供完整、详实的信息数据,实现危化品车辆监管领域上下联动、区域协同监管。
  建设监管平台是夯实危化品道路运输监管工作的重要支撑。建设监管平台,通过应用科技信息化手段,能够对危化品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测,及时研判数据信息,自动预警报警,高效识别和处置异常情况。一方面,通过对车辆驾驶行为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和不当的驾驶行为,减少事故隐患;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危化品车辆停车行为及驻留场所的监管,督促危化品车辆规范停车,尽快驶离,杜绝在道路、禁停区域违法停车,缩短停留时间,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建设监管平台是强化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的重要依托。事故应急处置是危化品车辆监管的重要内容。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发生以后,应当及时进行应急处置,组织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救援,提高救援的质量和效率,避免发生“次生事故”。建设监管平台,运用平台的异常信息研判和识别功能,集成高效的事故报警机制,连接车辆自动报警装置,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在第一时间发现危化品车辆事故。同时,应急处置和消防救援等部门依托监管平台,可以实时获取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类型等关键信息,在最短时间内组织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救援力量;对于重特大事故甚至可以快速统筹调动区域消防以及有关行业的救援力量,杜绝危化品事故危害的扩大、升级,确保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生态环境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连云港市市长 邢正军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下一篇: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山西答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