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调研,全国人大代表刘素英发现:“目前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城挤乡空’‘城强乡弱’现象日益凸显。”
刘素英指出,当前西部地区普遍县域财力薄弱,实施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艰巨。而且随着乡村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导致乡村学校学生规模逐年减少。因学校规模小,受经费安排、教师配置等影响,普遍难以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此外,由于部分乡镇完全小学、教学点撤并到县城,原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进入县城学校后,无法继续享受营养改善计划政策。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刘素英建议研究建设新型寄宿制学校,既要加强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也要实施农村全寄宿制学校建设,并增设相关补助经费。“西部山区学校布局调整后,部分农村学生回家较远,建议对步行5公里或1小时以上的学生给予适当交通补助,解决因学校布局调整给家庭产生的经济负担。”
刘素英还建议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机制,在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可携带”基础上,适当上移跨域流动引发的义务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扩大经费可携带范围,增强“钱随人走”政策实施力度,缓解学生流入地教育经费支出压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可携带制度,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由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调整为农村适龄儿童。
针对西部山区、脱贫地区、革命老区教育薄弱环节,刘素英建议专门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发展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债券资金等重点支持。兜底保障好现有农村小规模学校运行经费及人员编制、员额,统筹考虑师生比、班师比、寄宿制等情况,进一步明确相关标准,配足配齐学科教师和后勤保障人员,助力农村小规模学校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人民政协报记者 林仪)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