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对毫无职业发展概念的我来讲简直是及时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旭所说的平台,是近日上线的中国人民大学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
对王旭来说,平台的存在像是在入学之初为他提供了一位职业导师。平台以数智化、专业化、协同化思路推动建设,旨在实现数智化平台与学生全周期胜任力发展体系一体融合、就业育人与“五育”并举一体融合。
相较于传统就业辅导工作,大学生生涯胜任力模型构建以及职业成长全周期覆盖是平台的创新点所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基础启蒙、职业发展相关知识学习、有组织就业实习实践等多元化功能。“就业工作要前置,我们这个平台最首要的目标是去激活、启蒙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于坤介绍,以往就业工作是在末端发力,集中在毕业季,而且工作缺乏系统性,但很多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初就显现出端倪。通过数字化赋能,职业发展中心平台可以弥补传统就业工作末端化和散点化的不足。
平台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设置了治国理政、经世济民、学术领军、全球治理四大标杆发展方向,每个方向都以专业方法建立了胜任力模型,并清晰列出提升相关胜任力的行动清单,包括课程、实践、实习、测评等,相关就业信息也会围绕学生选择的方向进行智慧推送。平台还根据大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规划了萌芽、博观、约取、明志、精一、启航等职业发展阶段,将生涯胜任力发展的相关资源科学合理地分布在各阶段中。
此外,考虑到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平台还设计了积分系统,学生通过完成课程、参与实践等方式获得不同发展方向的相应积分并“晋级”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有利于其进行生涯规划。“如果某名学生出现了积分总数相对滞后的现象,就业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于坤说。
为便于学生使用,平台聚合了校内外多方资源。进入平台,“信息广场”“胜任力发展”“生涯成长日历”“智慧人职匹配”等功能模块一目了然。“信息广场”就像一个就业资源超市,把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一网打尽”。平台还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学历、职业发展方向等,利用最新的AI技术智能推荐合适职位。“我们把平台和校内教务系统以及职业咨询平台打通,学生可以根据其所需要提升的胜任力类型在教务系统中选课,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职业咨询。将来平台和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打通后,学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签约登记。”于坤说。
未来,平台功能将持续更新完善,以期系统性提升学校就业育人工作的引领力、组织力与服务力,全力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