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课堂设在工地 奋勇攻克难关

——山东科大山晖团队攻关科技难点的故事

2024-01-12 14:19:28    中国教育报

“你们这么年轻,能行吗?”这是三年前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地下工程研究院青年团队(山晖团队)在外寻求为企业服务机会时常遇到的回应。毫无疑问,当时的团队成员是倍感失落的。

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承担青岛地铁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山东黄金集团等横向科研课题……仅过了一年时间,山晖团队面对的局面就发生了改变。

从追着企业找合作,到企业主动寻求帮助,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这种局面改变的原因就是山晖团队扎根生产现场,有实力和能力为生产一线解决难题。山晖团队将地下工程的“破”与“立”作为教学与科研攻关的重点,现已形成以岩体稳定性控制为龙头,结合智能盾构、物探、地下新能源的1+3研究发展方向格局。

瞄准地下工程建设领域的重大科技难题,山晖团队将论文写在了神州大地天南海北,蹚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2021年,团队首次将预紧力锚杆主动支护方法应用到地铁隧道建设中,为青岛地铁6号线建设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保障了施工安全,缩短了建设工期。这是山晖团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基于这个项目,不久前该团队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传统地铁隧道支护设计趋于保守,有时会干扰施工,影响进度。“施加了预紧力,就像给围岩注入了‘内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地下工程更加稳定。”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副院长李为腾说。

在山东临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团队成员杨旭旭带领山晖团队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推出了“隧道施工全过程安全管控与智能决策系统(TIS)”,实现隧道施工过程的风险规避。

在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现场,也有山晖团队的力量。针对高风险隧洞突水突泥灾害预防的紧迫需求,团队成员范克睿扎根云南8个月,参与“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专项超前地质预报1标”项目,负责该项目丽江段的专项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如今,团队教师已成长为学校地下工程学科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3岁。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都以加入这支队伍为荣,成员也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13人,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立项建设。

目前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及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承担青岛地铁等企业委托横向科研课题,其中千万元级重大科研课题1项。

这些成绩是团队成员扎在地下深处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他们在施工中的地铁隧道里常常待到凌晨,隧道爆破和监测通常在后半夜,冬日地下深处的温度在零下,有些监测工作需要往头上的钻眼里灌水,总会有水沿着胳膊流进衣服里,他们便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工作几个小时。

“把以岩石力学界著名专家陈子荫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在科研、治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山晖’的责任和使命之一。”李为腾介绍,当年,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山东矿业学院培养出了顾大钊院士、李术才院士等一大批高水平专家校友,他们为岩土工程等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为腾说:“接过‘接力棒’后,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重大地下工程建设等方面发光发热。”

山东科技大学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也打通了应用型人才成长捷径。团队教师将课堂建在工地上,让学生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入学后一半的时间都驻扎在项目现场,一边学习知识、一边现场实践,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毕业时直接被项目所在单位留下,获得就业机会,实现用人单位与个人成长的“双赢”。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克周告诉记者,山晖团队将致力于让地下空间开发更安全、更高效、更简单,彰显高校教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担当。

(记者 孙军 特约通讯员 郭菁荔)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凝心聚力谋发展 真抓实干见实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