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2024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党支部在四川省驻京机构党委的支持下,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党总支,邀请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党员代表,在人民日报社史馆开展“学报史砥初心 听事迹砺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活动邀请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将军亲属代表,讲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科学家奉献精神和抗美援朝英雄事迹。
第十七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原部长梁光烈之子梁宏及儿媳赵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妻侄、全国政协委员许进,“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之子于辛,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总编辑丁丁,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杨志远,绵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党支部书记、主任商丽娜,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协作部部长周言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科技发展与综合管理部主任周怡,以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绵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党员代表出席此次活动。
活动中,党员们聆听了现场讲解。从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沿革到人民日报报头的由来,从人民日报的办报宗旨到重点版面的精心编排,从出类拔萃的采编团队到影响广泛的媒体矩阵……大家不但增进了对党中央机关报的了解,更加深了对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
参观过程中,结合人民日报相应版面,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将军亲属代表进行深情讲述,再现当年历史场景。
在抗美援朝相关版面前,第十七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原部长梁光烈之子梁宏为大家介绍了父亲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情形。他说,他的父亲梁光烈1958年入伍,是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当时,虽然已经停战,但朝鲜半岛局势仍不稳定,随时可能爆发新的战事。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父亲毅然选择参军入朝,支持朝鲜的战后建设。看到展板上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画面,梁宏激动地表示,他们夫妻俩和父亲都曾在杨根思部队工作过,这支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秀事迹至今仍在传承。
来到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版面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和妻侄许进难掩心中的激动。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对于这一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当时8岁的邓志平和妈妈许鹿希都不知道与至亲邓稼先有关。邓志平还记得,妈妈当时看了《人民日报》号外,说“这个事很重要”,但并不知晓父亲邓稼先是重要参与人员。许进分享了祖父、著名爱国人士、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的一桩轶事:一天,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的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到许德珩家做客,许德珩忍不住问,“谁那么大本事把原子弹搞成了?”严济慈回道,“这个你别问我,问你女婿去吧。”聆听讲述的党员和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刻感悟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从事重大科研攻关时严守保密纪律,“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心无旁骛、专心科研的奉献精神。
1967年6月17日,我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在氢弹爆炸成功喜报版面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的儿子于辛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父亲在研制氢弹过程中理论上的突破。“1966年12月28日,我们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但那次是试爆;1967年6月17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实弹的氢弹。”对于日期等诸多细节,于辛记得特别清晰。他遗传了父亲于敏的超强记忆力,却记不清小时候爸爸的样子。在电视剧《功勋》中,聚少离多的小于辛竟然问妈妈:于敏是谁?后来,于敏把全家户口从北京迁到了四川梓潼偏僻的小山村,于辛和姐姐都是通过高考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户口才重回北京。和于敏一样,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很多科学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谓“献了青春献子孙”。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无私奋斗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出任绵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党支部书记、主任之前,商丽娜曾担任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在参观过程中,商丽娜赠送于辛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幅带相框的字。“望有志之士投身科技城建设,祝创新之城绵阳取得新辉煌”,这是于敏院士在世时给中国(绵阳)科技城题的字。商丽娜说,这幅字一直悬挂在中共四川省绵阳市委的会议室里,激励着绵阳市广大党员干部投身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
据介绍,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近年来,绵阳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坚持创新引领”作为绵阳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殷殷报国志,拳拳赤子心。热烈的氛围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围绕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主题——“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吴冲道出了青年一代的心声:“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和信息通信人,我们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的重任,将从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光荣传统中汲取力量,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将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合格党员,为我国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