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对标落实“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要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探索建设“两中心一平台”(“党建+”邻里中心、综治中心和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强化贯通融合、实战实用,构建群众“家门口”服务体系,建立主动创稳工作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途径,全面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党的建设是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泉州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建立上下联动的领导体系和党组织统筹的工作机制,更好地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抓好组织延伸覆盖。加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建设,推进住宅小区、业委会、物业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组建小区党组织1920个、楼栋党小组3216个,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楼栋长)”组织链条;推动“红色业委会”拓面提质,明确新组建或新换届业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一般不低于50%,成立“红色业委会”758个;出台《党建引领物业融入基层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成立县级物业服务行业党组织13个、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153个。
优化网格服务管理。综合考虑社情民意、历史惯例、人口基数等因素,按照“就近、类聚、小型、灵活”等原则,全市优化设置工作网格3.4万个,线上组建“一楼栋一微信群”,线下在楼栋入口醒目位置统一设置党员楼栋长公示牌,做实网格“微治理”。推行在职党员“回家日”、“两长一员”机制,调动“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一律”等积极参与,聘任7.4万名党员群众担任街巷长、楼栋长、网格员,推动5.5万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集中报到,通过微信联系、进楼入户等形式,累计发现处理各类网格事件2.8万件。
健全协商共治机制。建立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居民自治、社会参与工作机制,推动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群众协同发力。推行民主议事协商机制,定期召开由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参加的“三方联席会”,创设“邻里会客厅”“党群圆桌会”等群众共治平台,开展民情恳谈、事务协调、工作听证等,共同协商解决小区治理问题,累计解决各类矛盾诉求6100多个。推行公约自治机制,以“小区议事日”制度为载体,由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牵头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党员、居民代表等,围绕装修扰民、楼道占用、高空抛物、违法搭建、车辆乱停、不文明养犬等治理痛点,共同制定小区居民公约,形成“幸福社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贯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泉州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群众“家门口”建立联系服务平台和党群活动阵地,架起邻里互联互动、互帮互助的桥梁纽带。
聚焦居民需求,打造便民惠民“服务圈”。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采取“1+6+X”模式(“1”就是坚持党建引领,“6”就是完善“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等6项优质服务功能,“X”就是根据不同实际拓展群众所盼的其他功能),从整合资源空间、优化阵地布局、推动力量导入、创新运营模式等方面入手,建成运行“党建+”邻里中心832个,着力构建开放、集约、共享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服务。
整合集聚资源,推进服务模式“多元化”。汇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优质资源集中下沉,投放家庭医生签约、用药保障、子女暑托班等服务项目3056项到居民小区,开设医保窗口307个,建设“长者食堂”“近邻学堂”等863家,举办健康问诊、妇幼保健、心理咨询等活动。按照“应放尽放、能放尽放”原则,全面梳理开通政务事项,配套投放121台便民服务自助终端,引进智慧医疗、水电燃气自助缴费等智慧化生活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公益性扶持等方式,引入生鲜配送、家政、养老、托幼托教等第三方机构2832家开展专业化服务。
共建幸福家园,下好小区治理“一盘棋”。出台物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下大力气改善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物业服务和治理机制,解决住宅小区内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努力实现党组织覆盖率提升、业委会组建率提升、物业服务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提升、投诉件下降“四升一降”,打造全域幸福家园。实行“领导分片挂钩、干部包干小区”方式,组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司法联盟,发动民警、法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等力量下沉小区,在最末端集中发力抓整治,紧盯保安、保洁、保绿、保修、秩序等群众目所能及的项目,加快补齐环境卫生脏乱差、道路破损、照明缺失、电动车充电设施等短板,提升小区整体面貌和居住品质。发挥近邻党建引领作用,动员热心的“楼嫂”、“楼叔”、医生、律师、教师等小区“能人”加入志愿队伍,登门入户帮助解决大小问题,提供文明宣传、法律普及、科普卫生等服务,形成“左邻右舍有能人、互帮互助互感恩”的温馨氛围。
聚焦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基层治理能力越强,平安稳定的基础就越牢固。泉州市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推进矛盾联调、信息联通、治安联防、治理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
部门联动“齐发力”,让纠纷调处“最多跑一地”。推动各级综治中心建设提档升级,按照“有工作人员、有固定场所、有职责职能、有配套制度、有经费保障、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六有”标准,建成1个市级、13个县级、163个乡镇级、2299个村级综治中心,实现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全覆盖。坚持“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原则,构建“中心+政法部门+直属单位”运行格局,建立政法单位常驻、其他单位轮驻随驻制度,对群众提出的纠纷化解、信访诉求、投诉举报、法律咨询等各类事项,分类流转导入办事程序,实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今年来全市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万多起。
打通干群“连心桥”,让群众关切“件件有回音”。以“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台”为构架开发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植入“咱厝家底”、村务公开、事前公示、权力清单、群众诉求、公章监管、“我要举报”等监管和服务功能,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督促村(社区)常态化公开晾晒党务、村务、“三资”、项目、民生资金等情况,将村务重大决策、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村级小微工程项目招投标等重大事务在微信群进行直播,群众可以随时随地监督查看。累计推动公开村务信息62.5万多批次,开展村级事务微信群直播4.3万多场,主动接受监督,赢得群众信任。采取“大数据+脚底板”工作法,系统分析研判共性问题,以案为鉴找准“三资”管理、农村建房、困难救助等方面的监管漏洞,纳入纪委监委“点题整治”重点,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提升。
线上线下“双融合”,让民生诉求“事事有着落”。“党建+”邻里中心设置“两代表一委员”、邻里会事厅等多功能室,采取“一室多用、部门轮值”方式,让群众碰上困难的时候找得到人、找得准人。综治中心打造基层善治“智慧中枢”,网格员通过手机APP,常态化入户访查,主动排查发现矛盾问题,开展信息采集并上传智慧平台,指挥中心按照属地属事原则,分发调度给乡镇(街道)和部门办理处置,直至问题办结销号。利用微信群方便干群沟通,群众通过语音、文字反映困难诉求,镇村干部主动跟进办理,纪检监察机关及时发声、跟办催办,建立受理、分办、反馈、问效的工作闭环。今年来,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万余件,干群关系更加融洽。通过对社情民意的全面收集、系统分析,对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了解更深入更到位,进而更精准更高效推动一般诉求限时快办、重点诉求提级催办、难点问题联合督办,一批基层矛盾和民众诉求得以及时有效化解。
郡县治、天下安,基层强、国家强。泉州市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不断提升治理精度、幸福厚度和城市温度,以宜居安居的人居条件,营造宜业安业的良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全域幸福家园。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