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11月13日电(谭茜予)来到南昌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机耕道笔直穿梭稻田之间,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宛如金色的海洋。
近年来,南昌市农业农村局紧扣“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农田地力提升”六大核心,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 筑牢粮食生产“压舱石”
在新建区昌邑乡伍喻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种粮大户伍建红望着稻田感慨万千:“以前的农田地块小,机械作业困难重重,如今田块整治后,大型机械可以轻松进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伍建红表示,机耕道修到了田边,不仅解决了稻穗倒伏收割的难题,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未成熟稻穗的浪费,让农民们实实在在受益。
伍喻村党支部书记伍亨合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优化了耕作条件,更显著提升了土地肥力。通过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田地的肥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新建的灌溉渠道和排水沟让田地进水快、出水畅,庄稼的“口粮”得到了充分保障。如今,这些曾经贫瘠的土地已变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通过土壤改良工程、测土配方、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新建区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了全方位的提质改造。自2011年以来,新建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50.69万亩,通过连片提升、整乡推进的方式,不仅大幅提高了农业产量,还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流转租金普遍提高了200—300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南昌县进贤县三里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同样令人瞩目。曾经分散零乱、道路不畅的农田,如今已实现了集中连片,田间道路宽敞平坦,大型农机能够直接驶入田间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近年来,南昌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逐年提升,2023年机械化率达到87.36%。
项目效益 农业生产条件升级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效益,远不止于粮食产量的提升,更在于农业生产条件的全面革新。近日,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堎上村迎来了丰收的季节,金黄的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作业,村民们满脸喜悦地表示:“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今年上半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工程。”
走进安义县石鼻镇堎上村敕竹组,一片焕然一新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曾经的低产山垄田,如今已蜕变成丰收的希望之地。“以前,这片农田产量低,机耕道缺失,灌溉方式也落后。”安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熊林桥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里修建起了3米宽的机耕道,使得农机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出,大大提高了农耕效率。同时,农田也经过了平整格田的处理,变得更加利于机械化耕作,而且保水保肥效果显著提升,为庄稼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促进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政府携手农业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灌溉系统和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如同农田的“生命线”,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水分。江西鄱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公司负责人熊鸿彦介绍,2023年,政府与公司合作,共同改造了新建区联圩镇黄潭村、后洲村的田地,8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每亩土地的增收达到了150元,这不仅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建设与管护 保障农田长效利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和长效利用,离不开有效的管护机制。为确保高标准农田的长效利用,南昌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走进南昌新建区,只见农户们正忙着在高标准农田中收割晚稻,一片繁忙景象。而在这片丰收的背后,是“田长制”这一创新管护模式的默默守护。新建区不仅为农田设立了每亩15元的年度管护资金,还在各村委竖起了管护人员责任公示牌,上面清晰标注了各级田长、管护人员的名字和职责,以及监督电话。这一举措,既方便了群众监督,又确保了管护工作的公开透明和高效执行。
近年来,南昌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号召,将建设与管护并重,从源头上预防问题,不断完善管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他们力求实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全域覆盖、常态运行与长效利用,为粮食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为了压实管护责任,南昌市更是创新性地推出了“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每一块高标准农田都有了明确的管护主体、专业人员、充足资金、严格标准和有效考核。自2011年以来建成的所有高标准农田,均被纳入管护范畴,设施得到定期维护,效益得以长久发挥。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高标准农田则是这一基石稳固的有力保障。南昌市自2017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30.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10万亩,加上此前已建成的152.9万亩,总面积已达262.9万亩。目前,南昌市正在同步推进40.7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各县区全力以赴,在这片充满现代农业气息的土地上,以科技为笔,农田为纸,描绘增产增收的丰收画卷,为乡村振兴铺就“金色大道”。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