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三明永安:医教融合 点亮特殊儿童多彩人生

刘惠萍    2024-10-18 13:39:14    东南网

东南网10月17日讯(通讯员 魏兴谷 )早上8点10分,小真准时来到永安市心语星特殊教育培训中心,上完感觉统合训练课,休息十分钟,继续上“一对一”康复教育训练课,然后由家人陪着到幼儿园上学。

小真是一名孤独症儿童,一年前,上幼儿园小班,因无法适应常规教育教学,进入中心接受系统的康复教育训练。今年9月,小真重新迈进幼儿园大门。小真的“回归”,是中心创新医教融合新模式,取得新成效的又一生动注脚。

永安市心语星特殊教育培训中心拥有一支具有二十多年儿童康复教育经验的师资团队,主要为自闭症(孤独症)、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等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教育培训。近年来,中心坚持走医教融合办学新路子,为特殊儿童群体开启新的成长天地。

链接优质资源 提升康复教育水平

特殊儿童康复成长,不能单纯依赖常规教育方式。

“我们通过链接优质医疗资源,将医学和教育两个领域相融合,共同为特殊儿童提供综合康复方案,实现医疗、康复和教育一体化服务,切实提升康复教育水平。”永安市心语星特殊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吴桂华说。

“医”和“教”跨领域合作,可以起到优势互补、各施所长的作用,实现筛查、诊断、评估、康复、教育有机衔接,最大程度地发掘特殊儿童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永安市残联非常重视医教融合,大力支持这个中心与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

去年8月,“福建省儿童医院李民教授团队孤独症、智力障碍工作室”在该中心成立。工作室成员先后10余次到中心,开展各项医教融合和技术支持活动。

这个中心还积极对接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普通教育等多领域资源,先后与永安市总院、永安市第六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合作,推出了医教双向评估、医教康复训练指导、医疗转介等特色项目,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精准、专业的康复教育。

各医疗机构专家定期来到中心,开展专题讲座、专家坐诊、医学干预、阶段评估、教师培训、家长课堂等系列活动,累计受益师生、家长超1000人次。

“医教融合、专家引领,为我们制定特殊儿童康复教学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课程更具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教师吕晓玲介绍,中心还充分利用省级优质的儿童康复、诊疗技术以及家长支持体系,最大程度帮助特殊儿童成长。

医教深度融合,让山区特殊儿童也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康复教育服务。

提升专业素养 夯实康复教育基础

走医教融合发展路子,关键要有一支专业过硬的队伍。

永安市心语星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缺什么补什么,“请进来”更有针对性。中心定期邀请专业医生和专家,开展教师专业提升培训,内容涵盖评估与康复教育、康复干预技术、融合模式与优化、家庭心理干预等方面。

融什么怎么融,“走出去”锚定行业前沿。“我们定期安排骨干教师到福建省儿童医院脱岗进修学习,掌握前沿康复教育技术。”吴桂华说。

“医”和“教”深度融合,打破单一干预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将医疗康复治疗措施与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康复教育综合服务能力。

“通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康复医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把治疗措施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提高教育质量。”杨碧英老师在省儿童医院脱岗学习三个月后,深有感触。

中心致力全面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夯实康复教育基础,做足医教融合文章。

凝聚各方合力 画出最大“同心圆”

家长的参与,是特殊儿童康复教育训练的重要环节。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面对的是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努力做孩子身边合格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小真的爸爸说。

推进医教融合,如何满足小真爸爸这样的家长需求?

永安市心语星特殊教育培训中心依托医教融合资源力量,开设家长课堂,推出专业知识培训、分享交流会、入户探访等暖心服务,及时传授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知识与技能,为家长提供帮助和支持。

中心要求教师用足用好家长课堂这个平台,积极与家长沟通,及时获取儿童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居家康复训练等反馈信息,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眼下,中心已形成以特殊儿童为中心,医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医教融合新格局。大家凝心聚力铺就特殊儿童的“回归”路。去年,在医教融合模式下,中心有83名儿童实现幼儿园阶段普特融合,22名特殊儿童顺利进入普通小学就学,5名儿童进入特殊学校就学。

中心还先后荣获中精协孤独症工作委员会“自强自律达标单位”、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4A级社会组织”、省残联协议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智力“A级”等荣誉称号。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川武胜县烈面镇:“三个机制”探索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新路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