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坐落在福州晋安区宦溪镇降虎村,距离市区偏远,还得翻山越岭。于是趁着周末,一早就出门了。
一到森林公园山脚下,就开始爬坡,眼前的景象也从城市的繁华切换到山野的繁茂。这个繁茂是由绿色织成的,此时已值盛夏,故而整个世界独独为夏日所占得。绿作为夏日的“轻骑兵”,所向披靡,毫不客气地占满整个山头。
蜿蜒道路两边的树木,仿佛是在接受阳光的检阅,一棵棵精神抖擞地向南边行注目礼。我真想叫出这些树木的名字,可惜它们不是陪我童年时光的那些杉树、松树、椎树、樟树。但这里的树同故乡的树一样高大挺直和苍翠葱郁,让我对眼前的它们产生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心中涌动着一股特殊的温暖。
不知爬了几道坡,转了几道弯,在七拐八弯中,终于出现了一座座农舍。深深羡慕住在这里的人,无需像我们这些过客般跋山涉水,就能尽享这青青的山。
降虎村应是此行的最高处了。村子不大,位置却举足轻重。村边对峙的双峰,如一只巨大手掌张开的拇指和食指,紧紧地扼住山谷中如肠古道的咽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拉开策应工农红军主力长征的序幕,他们沿途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的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抗日救亡的立场,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内战一致抗日。他们的到来,给山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却遭到反动势力丧心病狂的屠杀。600多名人民军队战士寡不敌众,长眠于这片青山中。
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往事却并未被森森树木掩盖。因为纪念馆里的一张张老照片,仿佛静静地述说着无名的革命先辈们,为了追求理想和正义,离乡背井投身革命的壮举。
出了纪念馆,我们在村中古街旁的凉亭里落脚。然后,听村里人讲起村子的故事。古街之古至少始于宋,在宋作为官道,是福州出城必经之路,赶考的学子就从这里进京。一级级石阶、一块块石板,将他们引向功名之路。石筑的关隘依然完好,得居高临下、狭小陡峭之天赋,世世代代持守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严。斑驳的石面古街,见证了一段段历史往事,令人百味杂陈,感慨万千。
太阳高悬在空中,此时市区的气温已然超过35摄氏度。而空阔的古街吹来一阵阵清凉的夏风,那是山中层层叠叠的绿林不断释放出的负氧离子。其中的舒爽味道,不是空调可比拟的。
步出凉亭,站在高高的隘口上俯瞰,群山连绵,绿野浩瀚。那一棵棵擎天的树木,举着不计其数的青翠树叶,恰如一面面旗帜,迎着太阳,向天地间无尽地铺展,绵延形成排山倒海的力量。山树无言,却能让人生发感触。
记得老家人保持着在春、秋和冬进补的传统,其意在补足营养,提高免疫力,以便安然度过一季。但独独不安排在夏天进补,原因是夏天一动就出汗,营养随着汗水消耗了,留守不住。
我想,既然夏天不宜进补物质营养,何不趁此进补其他营养?比如在这烈日炎炎之中,走出空调房,走进写满感人故事和披满极致绿意的山野,既避暑赏绿而心旷神怡,又受到革命先烈精神的滋养,感受到一股蓬勃奋发的力量。这所见所闻所感,不就是一场极好的夏“补”吗?
(责编:汪翠萍)